圖/素心
文/素心
我喜歡吃空心菜,或許這是遺傳,我們三代都愛。
我的童年和青春期,有好長一段時間,每天吃空心菜,百吃不厭,而且,生活中總有微微的幸福感──來自家裡的空心菜吃都吃不完。
母親在住屋後別人閒置的田地,荷鋤開墾了一小塊菜圃。空心菜從撒下種子到長成嫩莖綠葉,不需要太多時日。尤其,母親早晚勤灌溉、施肥,她種的空心菜更是生長快速、美味可口。每次分區摘菜,只要留下菜的根部,不久空心菜就又可以長出新綠。
早晨起來,母親習慣去菜園拔一把空心菜,再一節一節摘折空心菜的莖葉,並煮一鍋滾水,將洗淨的空心菜放入汆燙,盛盤後拌些醬油,一大盤清爽順口的菜蔬,是夏天早餐美味的配菜。茹素的她也時常切些薑絲,熱油爆香後,就豪氣地抓入大把空心菜,大火快速拌炒後,加點鹽巴馬上起鍋上桌。吃飯時,勤儉的母親總很滿足地說這盤空心菜在外面餐廳至少就要50元、100元,而她自己種的不用錢之類的話……少不經事的我,對於母親總要計算這盤菜在外面要多花費幾倍的錢,感到不解也不耐煩。
直到自己當了媽媽,才發現自己亦如此。每次問兒子想吃什麼菜時,他總是說:「有空心菜就好,其他隨便。」我沒有母親摘折空心菜的耐心,總是拿起剪刀,快速從空心菜梗開始,邊剪邊篩洗,稍爆香就下鍋快炒;只要在炒空心菜時再加點紅辣椒或豆腐乳,無辣不歡的兒子就可以多吃兩碗白飯。
簡單平凡的味道,往往更能鐫刻在記憶裡。2019年去宿霧學英文,是我這輩子最想念空心菜的時候。語言學校提供的餐食常是韓國泡菜、醬小黃瓜、燉馬鈴薯……沒有菜「色」可言,更是幾乎吃不到葉菜類的蔬菜。課程結束,回到桃園機場,我馬上驅車前往附近一家餐廳,點了一大盤我朝思暮想的清炒空心菜。這時,深深覺得住在台灣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