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內閣已成為看守,但教育部仍有大動作,提出草案要求國中小學生的閩南語聽說讀寫能力,雖沒通過審查,但引發爭議。
筆者對此一涉及國民教育資源重分配的重大政策,卻由一個看守政府提出,教育部這種違反責任政治的作法,深深不以為然。
而且,這項政策在有限的國教資源分配下,會增加小學生的學習負擔,現在的小學生除了國語、英語外,還上鄉土語言課,這麼多種語言混在一起,只會讓小學生視學習語言為畏途。語言學習與應用貴在日常生活,使用閩南語的人占台灣人口七成以上,已是強勢語言,就不要讓中小學生寶貴的童年時光,淪為滿足大人政治的犧牲品,讓他們快樂學習吧。
更嚴重的是,這項政策有意識形態作祟之嫌。閩南語與漢字並行不悖達數千年,閩南語裡更保留許多鮮少使用的古老漢字,並非相互排斥的敵體,海外乃至對岸福建省的閩南後裔,也並不需要藉由羅馬音標學習母語,為何唯獨台灣的閩南語學習,偏要使用羅馬音標?
答案很明顯,將閩南語「羅馬化」的作法,炮製所謂的「台文」,是進行另一種形式的文化「去中國化」,從根徹底排除漢字,坐實了教育部在語言文字使用上,大搞政治掛帥國族主義的指控,及顯露閩南沙文主義的傲慢心態。
俞時欽(台中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