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幾所大學開設愛情、心理、音樂、經典文學與生活等課程,吸引大學生搶修學分,其中以經典文學最熱門。
筆者認為,這也許是大學開設的人文課程,能貼近學生需求,達到吸引學生對人文社會學科注意,進而培養人文素養的目的,是可喜現象。
不過,也要深究選修者的心理,究竟是因課程是所謂的「營養學分」,使得學生集體「搶修」?或是教師的教學活潑,能深入淺出的導引學生學習?若是後者,校方應分析這個教育模式,複製運用在冷門的通識課程,並推廣至其他學科,讓學生能成為通才。
教學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親近知識,開啟對學科的興趣,進而自發性的學習,養成基礎的文化素養,所以對這種搶修學分的現象,不論原因為何,各大學應該針對目前台灣社會的人文匱乏現象,開設更多門檻較低的課程,除了吸引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讓社會人士修習,使他們有終身學習機會,對整體國民素養都有幫助。
伯圭(高雄市/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