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心曇香港報導】應香港中文大學佛教研究中心邀請,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二十八日至該校崇基學院座談,暢談佛法與管理,共有兩百五十位學者、學生列席聆聽。
主持人崇基學院院長梁元生向在場師生介紹自己與星雲大師及西來寺、西來大學的淵源,隨後即由星雲大師闡釋佛教的管理。
大師表示,佛教十分重視管理,寺院的戒律、清規就是管理學;大家熟悉的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也都是管理專家。同樣,釋迦牟尼佛建立的僧團稱為六和僧團;六和敬即六種和諧的原則─「戒和同尊」是法制的平等,「見和同解」是團體內的共識、思想的統一,「利和同均」是經濟的平衡,「身和同住」是共事時的相互尊重,「口和無諍」是語言的和諧,「意和同悅」是心靈的溝通。佛教的戒律,包括比丘、比丘尼、菩薩戒乃至最基本的五戒,皆依此原則綱要而發展出來。
大師進一步以峨眉山為道場的普賢菩薩,指出其十大願也是管理的原則:「禮敬諸佛」顯示人格尊重的重要,「稱讚如來」是語言的讚美,「廣修供養」提醒大家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懺悔業障」即自我認錯,「隨喜功德」是針對人執著的毛病,提出應隨緣接受大眾的意見,「請轉法輪」強調要有求道的精神,「請佛住世」是希望智者能留在我們的身邊,「常隨佛學」意指社會大眾皆可以是我們的老師,「恆順眾生」就是民主、民意的尊重,「普皆迴向」是將心中的意願迴理向事、迴小向大、迴自向他。
隨後的答問時間,在場的中文大學師生提出各項問題,星雲大師則給予簡潔的回應,例如:「佛光山有如跨國集團,如何施行管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給徒弟機會,徒弟便不會辜負期望;「所謂提倡『和諧』,中文大學卻一貫教導學生要有批判精神,二者是否矛盾?」大師則巧答,佛教亦認同人會有不同意見,而原則是要異中求同,同中存異,雖然各自範疇不同,但可以做朋友;還有「學佛為何要出家(獨身)」,大師則列舉身心皆出家、心出身而身沒出家、身出家而心沒出家、身心皆沒出家四種情況,說明出家或獨身並不是學佛的必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