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瑩創作的龍罐,去感受奉茶「施比受有福」的感覺。圖/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記者江俊亮彰化報導】在警界服務三十五年的警官李燦瑩,退休隔天馬上拜師學手拉坯從事陶藝創作,並在二○一八年考上清華大學藝術研究所,一度由於太過投入而「爆肝」住院休學療養,康復之後對於生老病死看得很淡薄,認為做人應該知福、惜福,最重要的是「把握當下」,他最近並在彰化縣立美術館舉辦「陶路~心安惠瑩」創作展。
李燦瑩於二○一五年退休後定居苗栗,投入「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陶藝類得主賴復歡門下。賴復歡是台灣陶藝界的國寶級人物之一,從事陶藝六十餘年,八十歲仍在手拉大壺。他的拿手絕活是「絞泥」,就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練好的泥混合,重新揉合,窯燒後呈現自然的釉色變化,展現不同的陶藝風韻。
李燦瑩為了全心全意投入學陶,在賴復歡家附近承租一個工作室,以手拉坯、小口瓶、絞泥和龍罐創作為主。李燦瑩表示,他創作小口、束腰、扁平狀的「小口瓶」,主要是想挑戰自己,因為肚大、細頸的小口瓶,成功率很低,而細小的瓶口隱含「虛懷若谷」的處世哲學,大大的瓶身則象徵「有容乃大」的精神。
而龍罐是台灣早期的圓形大茶壺,壺緣常裝飾龍紋而得名。台灣鄉下早期有龍罐奉茶的習俗,李燦瑩特別鍾情於龍罐的純樸與濃厚的人情味 ;從揉土、拉胚,再以浮雕技法黏上龍紋,對他而言是一種感情的抒發,去感受龍罐奉茶「施比受有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