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昕怡
爸媽說,今年端午節家裡不買粽子了。原因是家裡唯一一個、講究過節習慣的奶奶不能吃粽子了。九十四歲高齡的奶奶,近一年來身體狀況不佳,反覆的病痛,讓原本健談的她開始變得沉默。
回想起很多年前,那時候我們年紀很小、一家五口住的房子很小、廚房也很小的那個時候,重視過年過節的奶奶,會在端午節的前夕,在廚房通往陽台的門上,掛上一綑棉線。而地上擺著的,是一張板凳、一片片的粽葉、一盆盆的食材,以及準備大顯身手的她。
當然,媽媽身為媳婦,肯定也是要在旁邊幫忙的。而我和哥哥這樣的小屁孩,沒事可就千萬不要來搗亂。
包過粽子的人都知道,這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不僅要先去市場買好所有的材料,回家洗切蒸煮炒;等到包粽的重頭戲時,要將刷好的兩片粽葉重疊交叉再扭轉、填入糯米、豬肉、香菇等配料,捏緊後一折一凹,再用棉線迅速地綁緊。
一個、兩個、三個……「這串是要給鳳春的,那串是要給秀芳的,對了,這串肥肉比較少的留在家裡,小寶不喜歡吃肥肉……」不管再熱再累,奶奶永遠都會惦記著她最心愛的小孫子。
現在自己生活,也沒有孩子要照顧的我,每到端午節,頂多就是自己隨便買幾個喜歡的粽子吃一吃,頂多會在心裡緬懷一下屈原,感謝有他,才有這一天能夠賴床的國定假日。
至於掛艾草、煮午時水?免了吧。更別說要在這悶熱的夏天,待在廚房裡,跟著高溫蒸氣一起包粽子。
所以直到現在,我還是沒辦法想像,年輕時沒有婆婆指導、一個人一邊工作、一邊拉拔四個孩子長大的奶奶,在沒有網路的年代裡,到底如何學會這樣繁瑣的手工技術?
我更不敢想像,那個凡事照習俗,日子必須有年有節的奶奶,明明前幾年還能和親朋好友一起到餐廳吃飯飲茶,更能拿著電話從粵語講到國語、天南地北地跟人聊天,怎麼會突然間就衰老得那麼快?
這幾年,尤其是今年,奶奶不但不會包粽子,也不會去買粽子;她甚至不會知道哪一天是端午節,也因為身體的因素,她也不會吃到她每年端午節,最喜歡的鹼水豆沙粽了。
有人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而我,或許就是那個幸運的人。
原來,不是那些忙碌採買製作的過程有多麼的重要,也不是非得要腰酸背痛、大汗淋漓、包上數百個粽子才算是對一個節日的推崇。
那些在我看來既疲憊又厭煩,甚至不打算延續的傳統裡,由於有奶奶當年又熱又累的堅持,才能在多年以後,在漸漸遺失、不再濃厚的過節儀式感裡,讓回憶往我的心裡注入一股暖流。
也許有一天,我會試著學習包粽子,到時候就從鹼水豆沙粽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