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捐做醫學研究 日本多到須篩選

 |2008.03.28
758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日本人生死觀念的變化,在「篤志解剖全國聯合會」大力推進下,希望捐獻遺體的日本人愈來愈多,有關部門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篩選」,在日本形成獨特現象。

捐獻遺體是指捐獻者本人往生後,將身體無償作為醫學教材捐贈行為,過去,日本人很少願意捐獻,琉球大學一名負責人回憶,以往即使跑遍全縣,往往還是收集不到。當時主要是因為捐獻者親人反對遺體被手術刀解剖的事實。

給日本人生死觀帶來最大影響的是佛教,尤其淨土宗「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的思想,禪宗的曹洞宗在日本的開山鼻祖道元禪師,在所著的《正法眼藏》主張「生死由命」,認為佛教徒不應拘泥於生死問題,對死要徹悟外,活著的時候更要為生奉獻一切,每分每秒盡力活好,這種信條傳到鐮倉時代,成了隨時可能死在戰場上的武士們心中的支柱,日後更衍生出著名的「武士道」。

順天堂大學教授(土反)井建雄分析,過去日本人一般需要經歷為親人守靈到安奉骨灰一系列的儀式後,才能正式接受親人離世的事實,如今面對死亡已變得更加理性。

目前願意捐獻遺體人數,已經從二十年前登記在案的不到十萬人,激增一倍至二十一萬六千人,其中在神戶大學接收登記的志願者,達到五千五百名,且人數還有不斷增加趨勢。

針對前來報名的志願者,千葉大學「千葉白菊會」會長丸山武文說,現在前來登記的志願者多為六十歲到七十歲的長者,他們普遍認為這個年齡是該為死後安排的時候,此外,他們還希望死後還能為社會有點貢獻。

快速增長的人數也給各接收部門帶來巨大的負擔,有關部門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志願者人數。以神戶大學為例,他們規定每年只有五十名志願名額;千葉大學等眾多大學的醫學部門,甚至採取更新穎的措施:限制年齡,並舉行面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