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風光】 佛光山大悲殿 觀音經變無聲說法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2022.05.28
2488觀看次
字級
經變圖說明文。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大悲殿外牆上的觀音浮雕經變圖。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佛光山最早的經變圖,您知道在哪裡嗎?早在佛光山開山之初,開山星雲大師就知道要善用建築,弘揚人間佛教,於是佛光山的第一座殿堂大悲殿,除了為人熟知的手持楊枝與淨瓶的白衣觀音大士、殿內佛龕裡的一萬尊小觀音聖像,大悲殿外牆上,還有十二幅半立體水泥浮雕,宣說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靈感事蹟,成為最早呈現人間佛教以大悲心為體的具體內涵。

藝文弘法的起點

佛光山開山初期,佛法尚未普及,聽經聞法的人並不多,因此,在興建大悲殿時,星雲大師便決定在殿堂外牆四面,分別塑造素色的立體經變圖,內容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文與觀世音菩薩應化事蹟。

每幅經變圖的尺寸,大約是長、寬各320公分,圖像下緣有寬82公分、高26公分的大理石板,上面刻有該幅圖像所描述的經文及解難方法、事證出處與印刻者芳名等文字。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大師利用建設殿堂的水泥牆,創造出可吸引大眾聞法的圖像,藉由生動的故事來宣說佛法,透過這樣的方式,男女老少皆能很容易且快速認識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與菩薩度化苦難眾生的慈心悲願。可以說,佛光山的第一座殿堂,就是大師展開藝術文化弘揚佛法的起點。

感應事蹟啟迪人心

立體經變圖上的觀世音菩薩應化事蹟,是大師從佛典古籍、大藏經中的《觀音靈感記》、《法苑珠林》、《夷堅志》、《普門品講話》、《普陀異聞記》中挑選出來的。發生年代從晉朝,到東魏、唐、宋、明和民國,內容有:離貪瞋痴三毒、求男求女的兩種願求與解七難,其中七難是結合了原本經文上所說的救三災(火、水、風)與脫四難(刑難、鬼難、囚難、賊難)。

這些圖像從信仰的角度,突破虛幻的神通感應,真實指出人們在面臨困境、災難時,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以至誠心便能與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的具體實例。

在「離瞋恚」的經文提到:「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應化事蹟出自大師的外婆劉王氏度化媳婦的經歷。老奶奶長年茹素並虔誠持念觀音聖號,在面對媳婦的忤逆不孝與惡口時,仍慈悲相待,對外人也只稱讚媳婦的好處,最終使其悔過向善,力盡孝道。

從中可知,在持誦觀音聖號時,內心已經與菩薩相應,產生「我若向惡人,惡人自感化」的感應力量,進而解決困境,消除一切苦厄。

期勉人人做觀音

大師巧妙利用大悲殿外牆的觀音經變圖,傳遞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尋聲救苦的精神,更希望讓所有見聞者,能夠從中認識佛法的真實義,進而由一般人普遍向外「求觀音」的消極心態,逐漸轉變為向內「自己做觀音」的積極行動。人人若能讓自己成為現代版的「觀世音菩薩」,人間淨土即在當下現前,人生路便能幸福安樂、自在無礙。

大家有機會前往佛光山大悲殿禮拜觀音菩薩,不要忘了停下腳步,細細品味殿外觀世音菩薩應化圖像,感受一下菩薩的慈悲智慧。

佛光山叢林學院,歡迎報名就讀。 洽詢電話:07-6561921 轉 3001~3002(男眾) 2050~2053(女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