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差異】清明節的省思

文/溫晴 |2022.05.24
907觀看次
字級

文/溫晴

婆家位在民風淳樸的鄉下,祖先都是歷經土葬、撿骨,再擇良辰吉日統一將骨灰罈安厝在一個另外起造的墳墓。

每年的清明節,我都被指派準備當天的祭品,常為了要帶什麼東西前往而天人交戰。因為不只是我們一家,而是整個家族一起掃墓,這著實令我相當苦惱。如果可以做主,我只想帶鮮花和水果,再把墳上的雜草清除,雙手合十鞠躬,感念先祖的辛勞和撫育,才有今日的子孫。掃墓的意義不就是慎終追遠,明白自己的出處,而不是買一堆東西祭拜才表示不忘本嗎?

可我不是能做主的人,只能按照指示採購祭品。去買紅粄發粿的時候,已有年紀的老闆跟我聊起,他說日前他的同窗來找他訴苦,說無法理解現在年輕人的思維;他的媳婦去掃墓時,只分別在盤子和大碗各壓放五百元,然後叫祖先要吃什麼就自己去買,如此前衛的做法,可真讓老先生惱怒了。

另外,一個女性朋友要去掃墓,邀小孩同行,小孩跟媽媽說,去給我們沒見過面也不認識的人拜拜,是不是很奇怪?而她覺得自己是進門的媳婦,也從來沒照過面;最終,只有她先生一個人去掃墓。

對於傳統的習俗,現在年輕人因應的方式,著實會讓老一輩的覺得匪夷所思。成長在不同環境的兩個世代,彼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迥異,實則也沒有對錯和好壞,只有合不合宜。如果清楚自己的根源,心中也有父母的一席之地,對於世俗的繁文縟節,倒也無須在意。

而今,環保意識日漸普及,選擇環保自然葬的,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可以選擇樹葬、花葬,或海葬等等,一方面可以避免環境被破壞,也可以節省土地的資源。

如何把握學習、珍惜、感恩的生前事,而不用太在意死後往哪裡去的身後事;明白人生走一遭的意義,才是生而為人的最大收穫。

現今階段,已經由淳樸的農業時代,發展到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由傳統的世代同堂,進展到不婚不生的小家庭結構。什麼都在轉變的時代中,也無須給年輕人太多責難。只要在我們能做主的時候,不管是說清楚講明白,或者白紙黑字立遺囑都可行,不要把身後事變成子孫的負擔和麻煩,我想,這也算是父母愛子女的另一種選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