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溫晴
取得法定老人資格後,為防範腦袋瓜變得不靈光,報名了社區長者據點課程。
第一次進到學習教室,畏生又容易緊張的我,對陌生的環境有些忐忑不安。環視一下,找了最後排一個靠邊的座位坐下,開始觀察周邊一起來學習的同學。
不管男同學或女同學,幾乎都華髮叢生;也有可能不想太早暴露年齡,或還沒準備好已經來到髮蒼蒼的年歲者,頂著一頭淡棕色髮;偏偏白髮似是不甘寂寞,如雨後春筍般逕相竄出,形成另一種挑染。現在已不是靠農為生的農業時代,臉上少了風吹日晒的風霜,外表都比實際年齡來得年輕許多。
慢慢安放緊張情緒,告訴自己既來之則安之。大家到了老年,走進同一個教室成為同學,必也是前生修得的緣分。
我在學生時代有學習過一點日文,老年再來溫故知新。女老師看來五十開外的年齡,笑容可掬的說,大家願意走出家門再來學習新知識,是很值得鼓勵的一件事;勉勵同學用輕鬆的心情學習,不要有壓力,就當來聊聊天和交朋友就好。聽完老師一席話,似乎放下了一些不安,繼之而起的是興奮之情,感覺又回到那愛做夢的少女時代般……教室裡,老師在講台上口沫橫飛,學生在台下任由思緒天馬行空……
老師從基本的五十音開始,平假名、片假名、語彙、簡單的生活會話,循序漸進的引導我們慢慢進入學習的情境。有時候老師導讀,我們跟著朗誦;有時候為了訓練大家對五十音的辨識力和聽力,老師會唸一個單字或一句簡單的會話由我們寫出。在檢視自己的正確度有多少時,有同學說,寫對一個或兩個;有同學說,有聽沒有懂……答案不一而足。在一來一往的討論對答中,每每笑聲不斷,也把學習氛圍拉到了最高點。
課末老師還會教唱日文歌曲。早期有很多用日本的曲填上中文詞的流行歌,老師會選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旋律,歌詞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結合而成,她會一一寫出日文歌詞,解釋每一句的的中文意思,並介紹這首歌的源由,讓我們在學唱的過程中了解歌曲的情境,進而唱出富有感情的歌聲。
我們是一班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學生,人數也只有十來個。老師不嫌棄我們的笨拙和學習緩慢,對比較年長者還很有耐心的個別指導,把我們當大學生教,提升我們的自信心;用大學的日文入門書,來啟迪我們的學習興趣。
雖然一周僅有短短的兩小時課程,從上課的多元方式和內容,我們能感受到老師的用心備課和對學生的有心。在再度當學生的老年,碰到這麼有愛心和同理心的老師,真是我們這群老學生的福氣。
在和同學互動,向老師學習,以三個月為一期的課程中,彼此展延出一份亦師亦友的情誼,這是學習語文之外的另一個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