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都重視植樹,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植桑樹果」之語。到了西周、設「虞人」掌理山澤苑囿,就是林政官員;管仲相齊時、其牧民之策強調「一年之計莫如種穀、十年之計莫如種樹」,對民生及防災有顯著的功效。
秦始皇東巡泰山,見林木被濫盜濫伐、遂頒「無伐草木」之禁令,並規定於驛道之側「樹以青松」,即使在焚書令中,都禁止焚毀「種樹之書」,這也算是秦始皇的唯一德政了。
隋煬帝在位時,曾詔諭民間在運河兩岸栽植柳樹,活一棵即賞絹一匹,逾明年堤上綠柳成蔭,煬帝大悅,欽賜柳樹為「楊」姓,從此世人皆稱「楊柳」。
杜甫酷愛植樹,其成都的草堂四周遍植桃柳,且有「詣徐卿覓果栽」的詩句;草堂前的古楠木被風吹倒,他痛惜的歎道「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故草堂至今仍然古木蒼翠,濃蔭如蓋。
明太祖稱帝於南京時,令臣民在朝陽門外及紫金山上,栽植桐、棕、漆樹五千萬株、各地也紛紛響應,估計植樹達十億株、如今金陵古城仍林蔭廣道。
清陝甘總督左宗棠,麾軍西征之時,令軍士修築馳道,沿途植以楊柳,自涇州向玉門、綿延三千七百餘里,蔚然成林迎風弄姿,贏得「春風度玉關」,一改昔日荒涼的景象,大西北也因左宗棠植樹而綠化了。
國父孫文先生生前大力提倡造林,他認為造林是民生建設的首要工作,故在實業計畫中說:「荒廢未耕之地宜造林」,也切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旨,國人為緬懷 國父,把他逝世之日訂為「植樹節」,其意義亦極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