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引大佛」,來過佛光山的人都見過,早已成為高雄縣寶山名剎的地標之一。但,為何以「接引」為名?一般人都會想到「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眾生」(《淨土十疑論》大正四七,七八下)。其實,「接引」並非專指阿彌陀佛,而是彰顯佛陀慈悲攝受苦惱眾生之威德,就像《大方等大集經》提到:「彼大聖人具足智慧,牟尼如來心常憐愍一切眾生,修習諸善,捨於諸惡,大悲普覆,於流轉中,精勤勇猛接引眾生,於菩提道令得安隱」(大正十三,二八四上)。這即是說明像佛陀這樣的聖者,具足圓滿智慧,因大悲心而流轉生死惡世中,以引導眾生不畏艱難在修行的路上堅定不移。
在有名的「法華七喻」中,「化城喻」是為疲累眾生施設的暫時歇息之處,以利眾生未來修行能夠再接再勵,並協助眾生不生退墮,故釋迦牟尼佛之所以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等淨土,也就是因為「聖人愍念,以世善法,權接引之,令免惡趣」(《摩訶止觀》大正四六,七七上)。聖人明白眾生修行的過程中,有時會因種種磨難而心生怯懦,也有種種放不下而心生恐懼,故「以化城接引,生安隱想」(《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三四,三八上)。
總之,不必等到臨終,在生活中遇到種種困頓時,隨時都可祈請「佛之隨機接引,故多開遮權變,不可執一求也」(出自《護法論》大正五二,六四○上)。因此,學習佛陀種種的教法應用於生活中,就能接引自他出離種種苦痛。
(竹音/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