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紙廠商受不了紙漿上漲壓力,下月中將再調漲百分之八至十四;進口牛肉也喊漲,澳洲、美國調幅將達百分之五至十。行政院長張俊雄表示,為避免發生輸入型通貨膨漲,民生大宗物資的關稅,如有必要稅率將機動調降為零。
行政院種種措施,顯然是呼應執政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的「提高受薪階級免稅額,然後介入民生物資」的政見,但是,如果不開源、只節流,政策可行嗎?
免稅、減稅當然是好事,以香港政府為例,以不干預政策、簡單低稅制,創造了自由的投資環境,吸引不少外資,累積豐厚的財政儲備,有助政府在經濟困境中調動資源。
「簡單低稅制」是吸引外資的重要方法,但重點在「創造自由的投資環境」,才能「累積豐厚的財政儲備」。
政府如果一味免稅、減稅,令人懷疑怎麼有錢施政?沒有豐厚的財政儲備,如何在經濟困境中調動資源?所以免稅、減稅絕不是萬靈丹。
香港政府上月公布的新財政年度預算案,最可取之處是重振工業、發展創新與科技,並回應民間呼籲,將設立「投資促進專署」,聘任專才擔任要職,把經濟、工商、資訊科技、廣播等決策及有關部門,重組新架構,以便有利發展經濟。
隨著經濟全球化,稍微跟不上時代變遷,便會錯失商機,因此除了考慮稅制的「節流」,爭取民心、吸引外資,更重要是如何促進經濟發展「開源」。
吳曉芙(新竹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