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小班化 早該做的事 「來得太慢」 增置輔導老師 也是「遲來政策」 政府誠意惹人疑
行政院會通過「國中精緻國教發展方案」,推動小班化,明年八月起,國一每班學生人數從三十五人,逐年降到三十人,雖然比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教育政見的二十五人為多,但可見這項政見的方向是正確的。
對行政院的選前「利多」,家長及教師團體支持,但說「政策來得太慢」,全教會理事長吳忠泰就表示「不會大聲讚美」,因為,民國八十三年宣布國小精緻發展方案時,全教會就要求盡快推展到國中階段,「本就是該做的事。」
的確,「小班教學」早已從學識變成常識,常看電視的民眾也懂,但執政黨政府八年來不做,卻在選前最後兩天釋出,可見是選舉考量多於誠意,難怪家長及教師團體不領情;何況,現在由於少子化,學生減少,「小班化」本就會自然形成,又何需推動?政府現在大手筆投入預算,有無必要?
教改這麼多年,該做的事卻沒做,政府要怎樣自圓其說?國中「小班化」,至一○五學年度,將減少近七千班,老師減少一萬三千多人,扣除一萬名退休,還有三千多人超額,但教育部強調,實施小班化,教師不但不會超額,每年還可增聘兩百名。
教育部的「遠見」也是「來得太慢」。近年來許多迷你學校,因班級過少被裁撤,使很多偏僻地區、山區弱勢學生上學不便,造成城鄉差距更嚴重;而多少年來的「流浪教師」問題,政府束手無策,卻從未想到只要教師員額不變、不縮減班級數,及早落實「小班教學」,也能連帶解決「流浪教師」的求職潮。如此簡單解決的方法,教育部竟沒想到,究竟在忙什麼?
此外,教育部將增置輔導老師,也算「遲來的政策」。
全教會就認為,降低班級人數和增加輔導教師,可使優秀年輕教師進入校園、汰舊換新,而每名教師面對的學生減少,也有助提升教學品質,但呼籲,地方政府及國中小應停止過度保留師資缺額(目前超過百之十),將名額釋出,讓代課老師慢慢轉化為正式職,既有利師資流動,也能增強健全小班制。
全教會的呼籲,政府聽到了嗎?兩位總統候選人聽到了嗎?無論誰是新總統,請不要拖到下次選前兩天才宣布「利多」。
張斯凱(苗縣竹南/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