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天地】布袋戲第一代女頭手江賜美(上)

文/林明德  |2022.05.03
1146觀看次
字級
二○一八年,時年八十五歲的江賜美藝師榮獲新北文化貢獻獎。圖/真快樂掌中劇團提供

文/林明德

從世界戲劇史上看,台灣布袋戲可說是稀有的劇種。此一傳統劇種,含藏多樣元素、表演獨樹一幟、文化底蘊豐厚,更帶出文創的新路向,從而型塑傲世的藝術特質,締造台灣文化奇蹟。

二○○六年,行政院公布二十四個台灣意象票選結果,由布袋戲奪冠,第二至第五意象依序為玉山、台北一○一、台灣美食,與櫻花鉤吻鮭。在尋找台灣意象過程,布袋戲能脫穎而出,充分反應了兩百年來,它已成為斯土斯民的集體潛意識,因此,被大家認定為「國家意象」代表。

布袋戲發源於中國福建閩南,隨移民傳到台灣,經過長期傳承衍變,逐漸呈現深具本地特色的劇種,更發展出獨步全球的布袋戲文化。

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密切結合社會趨勢,由早期的南管、潮調布袋戲,而北管布袋戲、皇民化布袋戲、反共抗俄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到霹靂布袋戲,路徑相當曲折。至於布袋戲團,則分布各地,形成一張亮麗的布袋戲地圖,當中,以台北「小西園」、「亦宛然」,雲林「新興閣」、「五洲園」最具代表,門派開枝散葉,風格別具。

布袋戲含攝文學、戲劇、音樂、說書、雕刻、彩繪、刺繡、製作等元素,成為一種綜合藝術。布袋戲的演出分前、後場。前場為主演,是演出的靈魂人物,戲齣口白完全由主演負責,他必須五音(生、旦、淨、末、丑)分明,掌握八聲七情,熟記角色身分,念出四聯白(定場詩),適時表現文學典故、俗話、諺語,以貼近常民生活經驗,引起共鳴;臨場即興表演說書人的看家本領,以吸引舞台下的觀眾。後場指音樂演奏,分文、武場,文場是悠揚的管弦樂,以襯托文雅、哀怨的氛圍;武場為鑼鼓聲,以鑼、鼓節奏表達打鬥、急促的動作。布袋戲由前、後場組合,而主演一人多藝的展現表演家風範,高難度堪稱舉世罕見。

台灣布袋戲的表演,不論前場、後場,一向是男人的舞台,尤其是主演,因為體力、嗓音的關係,較不適合女性,因此,歷來女性演師屈指可數。不過,江賜美卻是個異數,七十年的演藝生涯,不僅擁有完整的演出資歷,也參與了布袋戲各式各樣的表演。她是台灣布袋戲史的締造者之一,也是公認的第一代女頭手。

江賜美為南投人,祖父江金鰲,人稱「海鰲伯」,是西螺阿善師的再傳弟子,開武館授徒,替人接骨療傷,為地方有名人士。父親江同生,本來跟隨父親習武,經常參與迎神賽會的演出,由於天賦音樂才華,無師自通,擅長中西樂,並發明「獨線弦」。一九五○年,他租下「錦華樓」戲牌,與女兒江賜美遊走各地演出。

江賜美的學藝過程相當獨特,她沒有拜過師,對於操偶技巧、五音口白、故事鋪排,完全自己摸索竅門。由於「目識巧」、記憶力強,只要見聞幾回,即能心領神會,成為自家演出的智慧。

十八歲,她正式登台演出〈狗母記〉,深獲好評,罕見的「女頭手」掀起戲棚下一股騷動。一九五二年,「賜美樓」劇團成立。這是江家的劇團,父親擔任團長,大哥江廷鑾負責場務與海報,小弟江木順為二手與支援,後場樂師都是團長的多年夥伴,以北管樂曲為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