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名求,字子有。是孔子門下獲得施展政治才華的第一人。
他侍於孔子側,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由我主政三年,可以使得人民豐衣足食,財用不缺。」另外,孔子在答孟武伯之問的時候,也提到:「千戶人家的大邑,或百乘的卿大夫之家,讓他做個宰官,是可以稱職的。」在《論語》中,孔子兩度許他以「藝」,這藝,不是現代說的才藝,指的是治國有能耐、有方法。憑著他的博藝,他從魯哀公三年季康子召他回魯國,到哀公二十三,都長期地受到季氏的信任與倚重。
他資性是比較柔弱的。有一回,他與子路問孔子同樣的問題:「聽聞了好道理,是不是馬上去做?」孔子用「有父兄在」來抑制子路,讓他不能專行;至於冉有,孔子就鼓勵他聽了馬上做。他自己也曾經語帶遺憾地對孔子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說的道,只是我力有所不足。」
他這般「退」的資性,在孔子手上,得到了很多調教。孔子告訴他:「力不足,總是做一半就放下,你是畫地自限!」當他協理政治,表現出不能堅持原則、理念時,孔子便給他嚴厲的斥責:有一次,季氏行祭祀泰山之「旅」禮,僭越了大夫的本分,孔子斥責他不予以糾正;魯哀公十一年,季氏加重賦稅,孔子直接說他為季氏搜刮民脂民膏,甚至要大家鳴鼓而攻之。
另外,季氏計畫攻伐附庸國顓臾,孔子認為那是不義之舉,責備他沒有盡到輔相的責任;又有一回,他退朝晚到,報告孔子是因為商量國政滯留了,孔子不承認那是公朝,而是季氏的私朝,充其量叫做議事而已。一次次的調教,一次次的釐清,讓他終於超越了資性的退縮,而有了義勇之行。
《左傳》上記載,魯哀公十一年,齊國出兵侵略魯國,他使出了激將法,告訴孟孫、叔孫說:「你們若不同意,就不要出兵,只要季孫帶兵背城作保衛戰,不跟隨去打仗的,就是不臣!魯國的公室集合起來,也是人多勢眾,可你們因為主掌政事的是季孫,當然就不想出戰囉!」激得他們整備兵事應敵。那一仗,就是汪踦死難的「戰於郎」;那一仗,季孫兵甲七千人,編成了左師,就由冉有統帥;那一仗,他用長矛直揮齊軍,孔子讚歎他「義」。
事後,季康子問他:「你對軍旅的事,是學來的?還是你的本性?」他答道:「學之於孔子。」
孔子家語中,子貢曾評讚他:「恭敬老人,撫恤小孩,不忘來往的賓旅,好學而多才多藝,勤於觀察週遭的事物。」孔子也下了斷論說:「好學就有智慧,悲憫孤苦就有恩惠,恭敬就接近於禮,勤勉就能長久。」看來,他的博藝善政,與性情的轉變,還真是從「親師取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