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卜杯 神意莫衷一是 科學昌明時代 台灣民間信仰卻趨巫術化、功利化 教人憂心
聯考時代,會有家長帶孩子去拜拜,祈求考試順利,現在大學學測、指考及國中基測前,文昌宮及許多寺廟都主動辦祈福法會,不但吸引更多人,甚至有校長帶學生集體前往;停辦九年的公路特考恢復,報名人數與錄取率雙雙破紀錄,錄取率僅千分之八,媒體報導,考生哀號:「用擲筊的比較快!」
類似的事不僅於此,中正大學六名學生組成「卜杯隊」,前往政界常拜的八大知名媽祖廟,擲筊詢問何組候選人會當選。
這些政治系學生表示,討論「政治民調學」時發現,每次選舉民調滿天,卻多猜錯,各大學與媒體的科學抽樣也不準,反而媒體報導的「某大師、神明預言」竟「神準」,因此他們決定拿「馬謝誰勝出」問題,擲筊杯做「神意」調查,結果「神意」和「民意」同樣莫衷一是。
而且,近年有媒體從八字、命相等來推測馬英九、謝長廷的當選機率,甚至談到兩人的競選總部分別是生門、死門,謝長廷的「逆轉勝」是出自「高人」指點。而所謂「死門」,除有置之死地而後生,據說也有某些神秘的「玄學」,費鴻泰等四位立委即是「誤闖死門」。
許多「不問蒼生,問鬼神」的事例,卻在科學昌明的時代,在台灣社會各角落此起彼伏,宗教信仰是神聖的,但民間宗教信仰卻趨向巫術化、功利主義,早已引起憂心。
候選人到寺廟參拜是隨俗,是尊重民間信仰,但若巫術當道,連學術的民調也要求神問卜,不問民調問「神調」,豈不悲哀?
而政治系學生擲筊杯做「神意」調查,固然不是嚴肅的學術研究,結果也顯示「神意」和「民意」同樣莫衷一是,可見「民心向背」仍是人間的事,民意調查是否精準是一回事,可以從社會科學調查技術去改進,「神意」精準與否,則不值一談。
謝宗偉(台南市/工程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