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死亡 彌補生命教育缺口

賴宏偉(高縣岡山/退休教師) |2008.03.17
599觀看次
字級

報載蓮花基金會針對二十四所大專院校、兩千八百多名大學生進行「生命態度調查」發現,現在大學生有正面的生命態度,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對世界也關心,但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死亡。

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教授林綺雲指出,其實不只大學生,絕大多數的國人都不知道如何面對死亡,在我們的文化裡,死亡是一種禁忌,是一個不可碰觸的議題。

筆者最近在上「安寧療護課程」時,醫師講到死亡的認知,也指出現代社會中少有病人與家屬能公開面對死亡,多半是「雙瞞認知」,病人與家屬互相隱瞞病情,無法坦誠溝通,或病人懷疑,卻無法得到肯定答案,甚至完全被封閉訊息,即所謂「死得不明不白」,因此造成親情間諸多憾事。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歷程,一般而言,有正信宗教信仰的人較能正面看待死亡,如佛教稱為往生,只是國人多數缺乏正信的宗教教育,而學校的生命教育又多停留在生命的發生、意義與價值上,鮮談死亡,近年來才開始重視生死學、生命科學系所。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說:「人只有在面對死亡時,才會致力於追求生命的意義。」換句話說,人若不敢面對死亡,奢談追求生命意義,就會如「生命態度調查」的結果,大學生「如果知道將不久於人世,會因此吃不下、睡不著,什麼都不想做」。

希望這項調查能讓國人認知到,在面對死亡時要像周大觀、陳宏等生命鬥士一樣,全家人開放地勇於和病魔奮戰,而且積極地過每一天,那麼生命教育的缺口「死亡教育」,就能補起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