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隆彰
因為一個讀書會的案子暫告一段落,讓自己每周多了兩天空檔,因此有更完整的時間與自己相處,才發現要真正「獨處」,是一門大學問!
原本以為忙碌了許久,終於可以停下來,也許什麼都不做,讓自己放空,一定會覺得很輕鬆自在,結果發現一旦停下不做什麼,內心反而忙碌起來,許多聲音爭相發言:「什麼都不做,或者做些不營養的事(譬如:看電視、看閒書等),是不應該的,怎麼可以浪費生命!」「可是,我忙了好一陣子,想給自己放個假,過幾天『無所為而為』的日子,不可以嗎?」「你看,才過半天,你就已經心慌慌了,還不趕快為即將來到的課程做些準備!」「……」,這些心內的對話導致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當下感受到「心」很不定……。
這樣的發生,讓我思索:平日的「安」與「定」,會不會是一種假象?自以為過得很充實,其實是一種虛幻?
如果不是,當擱下這些外在的事務時,「心」怎麼會有不踏實的感覺呢?
莫非我們其實都是攀著「外緣」而過日子,這種不自覺的生活型態讓我們漸漸地與真實的自己疏離了。
我有多久沒有和自己完全在一起?我有多久不曾較長時間、專注地和自己說說話?我有多久忽略回應與關照內在的心聲?
以致當有時間和自己全然在一起時,會有莫名的不安,似乎是和一位不熟悉,甚至有些陌生的人要同處一個時空。
滿檔人生的省悟
這也讓我比較了解一些不用上班的朋友們,他們會將每天的行程排得很滿,有時和他們聚餐時,午餐還未結束,就在商量要去哪裡喝下午茶,而在享用悠閒的午茶時光時,就會有人提議晚餐到某處新開張的無菜單私廚,晚餐時可能有人會提議下個月一起去看櫻花……。
另外一群人則是很熱心地投入義工服務工作,也熱衷於學習,白天到處排班服務,空檔或夜間會去上課學習,看到他們有時疲累的身心,會讓人於心不忍。
以往我會不能接受他們如此「過日子」的型態,最近似乎有些懂了。
也許將這些節目都挪開時,人只能赤裸裸地與自己共處,這是何等「驚天動地」的可怕!而「趨樂避苦」的人性自然選擇了更輕鬆的路,讓自己可以暫時的「快樂」或者「有成就」,也因為是暫時的,所以要持續填滿,於是,就形成了如此的生活樣態。
反觀自己,不也是類似如此的活著嗎?
因此,衷心感謝近日的空檔,一定是上天的悲愍,知道我疏離自己太久了,用心做了如此美善的安排,讓我有機會與自己真實地接觸,也經由直接對話,重新學習「獨處」的功課。
(摘自《共讀美好的對話:開啟修心之門》,香海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方隆彰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碩士。曾任職於快樂兒童中心、洪建全基金會等機構,從事社會工作與人文教育推廣。目前於台北大學、輔仁大學社工系兼課,開授「職場社工」與「社工會談技巧」課程,並協助相關社福機構進行專業培訓與督導工作。著有《讀書會結知己:實務運作手冊》、《讀書會錦囊》、《嚮往美感的讀書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