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孩子不吃紅蘿蔔,營養師建議改變食物型態,試著用不同方式提供食物,例如把它切成花型或小圓球狀。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身為母親,絕大多數人都曾為孩子的「挑食」感到困擾,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常有媽媽粉絲在她的FB裡留言大嘆苦惱:「我的孩子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真難搞!」然而,孩子的挑食,可能只是因為對未曾接觸或不尋常的食物產生恐懼、接受度較低的關係,亦即所謂的「食物恐新症」。
李婉萍說,「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其實是人類保護自己的自然機制之一,早在人類演化時,為避免受傷、生病便會選擇不亂吃,以防可能有害的食物下肚,導致產生中毒危險。因此,小孩對於和目前飲食習慣不同的新食物,或不熟悉的食物會感到害怕,或者不敢、不願意嘗試,都是可以理解。
如何避免「食物恐新症」,日後演變為「挑食」,李婉萍建議,不妨透過七個訣竅,來提升幼兒對食物的「熟悉度」。
1. 先從少量嘗試開始:初期吃多少不強求,即使是「吃一口」試試都可以,願意吃和食材的多元性最重要,等孩子可以接受後,再漸次增加即可。
2.一試再試:反覆給予,讓小孩盡可能嘗試。這次不成,就「再試一次!」曾有研究指出一般小孩在接觸新食物時平均需10~15次、多的則到30次,才能降低對此食物產生恐懼的狀況。
3.改變食物型態:試著用不同的方式提供食物,例如把紅蘿蔔切成花型或小圓球狀;或者改變烹調方式,像是不吃苦瓜但喝苦瓜雞湯,不吃紅豆湯但吃紅豆冰棒。
4.避免賄賂或威脅:大人不宜使用任何獎賞或懲罰手段,比方說「吃完才帶你去公園玩」、「不吃等下就不准玩玩具」等等。假使孩子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進食,可能造成他們對這種食物更加討厭。
針對不同年齡兒童所具備能力,讓他們協助備餐,藉著體驗「DIY動手做」的樂趣,引發食用動機,也是克服食物恐新症的方法之一。圖/pexels
5.和小孩一起吃:孩子對飲食的挑選,「和爸媽極有關係!」當孩子看到餵食者或父母也在吃某種食物,甚至帶著愉悅表情時,較容易產生興趣並熱衷於嘗試。
6.讓孩子參與食物的製備:針對不同年齡兒童所具備的能力,讓他們協助備餐,例如清洗、剝皮或用安全刀具切割,藉著體驗「DIY動手做」的樂趣,引發食用動機。
7.食農體驗教育:在家帶孩子種種簡單的豆芽菜或香草植物,假日到農場或產地進行體驗,了解食物「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真正讓他們接觸、認識,比起大人說再多次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