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不到、睡不好 帕金森氏症惹禍

陳玲芳 |2022.04.11
1183觀看次
字級
左起為帕金森病友Andy、北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病友林先生。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新冠本土疫情升溫,民眾一旦出現嗅覺異常,不免擔心染疫。其實,嗅覺異常,不僅是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症狀,也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近年台灣人口高齡化,帕金森氏症罹患人數也持續升高,從2011年4萬餘人,到2021年健保統計,已超過7萬國人罹患帕金森氏症。

葉篤學說,帕金森氏症主要因為腦內稱作「黑質」的部位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病友身體活動受到影響。近年多項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患者有嗅覺障礙的比例非常高,從75%-95%不等,而且病友出現嗅覺障礙的時間,可能比動作障礙提早4年以上。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提醒,民眾應以學會所列十大症狀自我檢測:(1)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2)走路時手不會擺動(3)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4)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5)步伐小常跌倒(6)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8)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9)音調變小或沙啞,以及(10)寫字變慢字體變小。如果10項中有3項,就要注意。

圖/台灣動作障礙學會

62歲Andy,原本從事電腦軟體相關工作,52歲時因長期疲倦、無力、走路走輸高跟鞋女士、幫客戶修電腦轉不動螺絲起子,就醫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他回想自己的嗅覺和睡眠,早在五十出頭就有狀況。

62歲林先生,確診與治療帕金森病已有20個年頭,直到去年,因為「異動症」出現「比薩斜塔現象」,短短幾個月摔了十幾次、吃足苦頭,甚至連膝蓋都發炎。所幸,他接受醫師建議,使用緩釋型藥物,減少異動起伏,且持續運動習慣,迄今半年多,未曾再跌倒。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有台灣「帕金森之父」稱號的陸清松醫師,公布最新門診針對帕金森病(PD)病友與家屬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病人最困擾的症狀排名前3名依序是「動作緩慢」、「平衡或不穩」以及「彎腰駝背或身體傾斜」;而「便祕」也讓病人與家屬都感到頭痛,名列十大困擾第4名。

陸清松指出,近年帕金森氏症醫藥進步,目前健保也有給付緩釋型藥物,可以改善病友因藥效波動與減退而產生的「斷電(OFF)」現象和「異動症」,幫助控制疾病。陸清松強調,病友若能及早發現,妥善控制疾病,仍然可以像記者會中吹薩克斯風的林先生與齊聲高唱〈快樂的出帆〉的Andy一樣,「精彩生活,再出發。」

帕金森病友若能及早發現,妥善控制疾病,仍然可以像記者會中吹薩克斯風的林先生與齊聲高唱〈快樂的出帆〉的Andy一樣,擁有精彩人生。圖/記者陳玲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