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不到、睡不好 帕金森氏症惹禍 陳玲芳 |2022.04.11 語音朗讀 118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左起為帕金森病友Andy、北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病友林先生。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新冠本土疫情升溫,民眾一旦出現嗅覺異常,不免擔心染疫。其實,嗅覺異常,不僅是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症狀,也是帕金森氏症典型症狀之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近年台灣人口高齡化,帕金森氏症罹患人數也持續升高,從2011年4萬餘人,到2021年健保統計,已超過7萬國人罹患帕金森氏症。葉篤學說,帕金森氏症主要因為腦內稱作「黑質」的部位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病友身體活動受到影響。近年多項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患者有嗅覺障礙的比例非常高,從75%-95%不等,而且病友出現嗅覺障礙的時間,可能比動作障礙提早4年以上。「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提醒,民眾應以學會所列十大症狀自我檢測:(1)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2)走路時手不會擺動(3)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4)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5)步伐小常跌倒(6)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8)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9)音調變小或沙啞,以及(10)寫字變慢字體變小。如果10項中有3項,就要注意。圖/台灣動作障礙學會62歲Andy,原本從事電腦軟體相關工作,52歲時因長期疲倦、無力、走路走輸高跟鞋女士、幫客戶修電腦轉不動螺絲起子,就醫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他回想自己的嗅覺和睡眠,早在五十出頭就有狀況。62歲林先生,確診與治療帕金森病已有20個年頭,直到去年,因為「異動症」出現「比薩斜塔現象」,短短幾個月摔了十幾次、吃足苦頭,甚至連膝蓋都發炎。所幸,他接受醫師建議,使用緩釋型藥物,減少異動起伏,且持續運動習慣,迄今半年多,未曾再跌倒。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有台灣「帕金森之父」稱號的陸清松醫師,公布最新門診針對帕金森病(PD)病友與家屬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病人最困擾的症狀排名前3名依序是「動作緩慢」、「平衡或不穩」以及「彎腰駝背或身體傾斜」;而「便祕」也讓病人與家屬都感到頭痛,名列十大困擾第4名。陸清松指出,近年帕金森氏症醫藥進步,目前健保也有給付緩釋型藥物,可以改善病友因藥效波動與減退而產生的「斷電(OFF)」現象和「異動症」,幫助控制疾病。陸清松強調,病友若能及早發現,妥善控制疾病,仍然可以像記者會中吹薩克斯風的林先生與齊聲高唱〈快樂的出帆〉的Andy一樣,「精彩生活,再出發。」帕金森病友若能及早發現,妥善控制疾病,仍然可以像記者會中吹薩克斯風的林先生與齊聲高唱〈快樂的出帆〉的Andy一樣,擁有精彩人生。圖/記者陳玲芳 前一篇文章 飲食7對策 教孩子克服「恐新症」 下一篇文章 影/防疫不能只靠疫苗 多親近抗病毒植物 熱門新聞 01【植感時光】天堂之果 紅豔刺寶木鱉果 2025.07.2702泰柬衝突升溫 釀12死 31傷2025.07.2503人生是過客 相遇皆因緣2025.07.2704男孩個性衝動 與睪固酮有關2025.07.2605林聰明行三好淨三業新書發表 推動三好願景2025.07.2606呼吸 蘊藏身心能量2025.07.2707落葉與離層部位2025.07.2508【紅塵禪煙】彼岸2025.07.2709一次失敗的經驗2025.07.2510庭院不除草 吸引鳥兒回來築巢2025.07.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28企業獻愛 公益野餐9月27日溫暖登場微塑膠粒傷心腎功能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南部豪雨恐爆類鼻疽 3步驟防疫有氧運動增強心肺功能 每周3次每次達30分鐘水上活動提防感染 泳鏡取代隱形眼鏡薑黃抗發炎保護大腦 清自由基防智力退化 作者其他文章微塑膠粒傷心腎功能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水上活動提防感染 泳鏡取代隱形眼鏡奇美暖心角 醫療場域有藝術預防熱傷害 孩童多補水休息大暑養生健脾養胃 吃深綠色蔬菜退火左腦爸爸VS.右腦女兒 陳建仁與陳怡如的生命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