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藥品氾濫 止痛藥不傷胃 可能傷腎傷肝
【本報台北訊】根據腎臟醫學會統計,台灣每十人中就有一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且有年輕化趨勢。醫師表示,現代人愛吃藥,有病吃、沒病也吃,尤其感冒,頭痛、生理痛、腰痠背痛,很容易上藥房買成藥解決,甚至依賴止痛藥最後導致洗腎的命運。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江守山指出,兩年前,他將一位病患的藥粉,送到台北榮民總醫院毒物科化驗,驗出類固醇、秋水仙素、止痛劑、利尿劑及鎮定劑,各成分互相掩蓋副作用,病患以為是好藥,沒想到吃到洗腎。
目前尿毒症儼然成為台灣的「國病」,南台灣洗腎人口尤其多,醫界將矛頭指向國人亂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及賣藥集團出沒電台、農業鄉鎮及醫院門診,但是確切的原因卻更複雜。
江守山指出,國內除了濫用健康食品外,民俗偏方與減肥藥品,偽藥、劣藥等充斥,許多老人家更因貪小便宜亂買藥,尤其中南部地下電台氾濫,常誇大宣稱吃了「藥到病除」,導致藥品問題氾濫,造成中南部的尿毒症病人數是台北的兩倍。
倡行自然醫學的台灣整合醫學中心覃康定則提醒,許多止痛藥標榜不傷胃,卻可能傷腎肝,如果能藉由改善生活、飲食或運動習慣多管齊下,就盡量不要使用藥物,減少體內毒性的累積。
除了歸咎於民眾用藥行為不當、使用來路不明的偽劣藥,醫界懷疑有其他疾病及相關用藥,也在戕害病患的腎臟健康。江守山說,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還有非類醇消炎止痛藥在藥理上也有影響腎功能不良疑慮。
醫師表示,腎臟病初期症狀不明顯,若出現尿液起泡、水腫、高血壓、貧血及容易疲倦任兩項症狀時,就有可能罹患腎臟病,因此定期檢查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