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愛書人熟齡創業 推廣閱讀為使命 文/張瀞文 |2022.04.05 語音朗讀 312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Openbook敏銳於市場動態,將「漫畫」獨立為一個項目,圖為漫畫家親手簽繪的簽名板。圖/Openbook閱讀誌提供李金蓮(前排右起)、莫昭平與周月英3人退休後,為了夢想與意義感,繼續做著開心的事,圖為Openbook團隊。圖/Openbook閱讀誌提供Openbook閱讀誌舉辦漫畫系列講座,邀請漫畫家對談。圖/Openbook閱讀誌提供Openbook的好書獎獎座,造型獨特。圖/Openbook閱讀誌提供基於對推動閱讀的使命感,莫昭平(右)、李金蓮(左)與周月英4年多前共同創辦《閱讀誌》。圖/Openbook閱讀誌提供 文/張瀞文你看書嗎?喜歡閱讀什麼類別的書?去年台灣出版了3.5萬種新書,在茫茫書海中,如何找到你喜歡的書呢?喜歡閱讀、關注出版的人可能很難忽視2017年創辦的數位書評媒體《Openbook閱讀誌》,其新書介紹與書評不但是許多人閱讀的參考,每年一度的「Openbook好書獎」更是出版界中具公信力的獎項。有人好奇這個才創辦4年半的網路平台為何能夠在短短時間內聚起人氣、發揮影響力?其實Openbook並非騰空出世,創辦人莫昭平、李金蓮、周月英恰好是前《中國時報》「開卷」前後任主編,歷時28年。「開卷」曾是台灣重要書評版面,中時易主後,「開卷」突然於2016年6月無預警縮版,產製方式及內容也與當初創辦精神不同。那時候,莫昭平和李金蓮已經退休3、4年了,卻基於對推動閱讀的使命感,以及書評書介的感情,她們三人毅然決定創業,催生了Openbook。三人共同討論營運方向,由周月英擔任總編輯,挑起編務和營運重責,擔任理事長的莫昭平和常務監事的李金蓮,則以義工身分負責募款。克服挑戰 做法超越紙本 在身旁朋友思考甚至享受退休生活的時候,她們創業維艱地面對新的挑戰。從隸屬一個大媒體、每周出刊的紙本,轉變為時時更新的數位平台,周月英被迫「升級」,得處理許多非編務、非文字內容的工作,像是人事、行政、管銷、財會、稅務等等。李金蓮在Openbook草創初期資金未到位時,把退休金拿出來,無償出借,才購齊了第一批硬體、付了房租。之後,在做「千人行腳」募款時,莫昭平率先捐出20萬元,表達對這個媒體平台的愛與支持。Openbook雖說是延續「開卷」精神,但許多做法早已超越——文章更新更頻繁、與讀者的互動更直接,也因讀者閱讀習慣及節奏改變,報導除針對傳統文字書,也加重童書、漫畫及其他數位作品的比率。國中讀者留言 備受鼓舞 Openbook創刊周年時,周月英收到一個還在念國中的讀者留言,他形容Openbook是「聚集了好多嗜書者的平台」,並提到看到時「當下萬分的感動無法言傳」,因為他身邊沒有看書的朋友,平常只能跟國文老師聊閱讀,發現Openbook後,他找到共鳴,甚至開始寫起閱讀心得。「這位讀者的留言,這幾年來一直鼓舞著我,每當我們要往前進時,都會想到有這樣一位讀者,正等待著我們的報導。」前陣子周月英寫信給這位讀者,感謝他曾留下這個訊息,希望他繼續閱讀,在書的世界得到愉悅。這三個愛書成痴的女性,用在第二人生累積的專業、資源與人脈,走過時代之河,把閱讀的美好從「開卷」的年代帶到了Openbook的時代。當義工、運動、寫作 解碼第三人生「這是我這輩子最幸福快樂的日子。」回首退休8年的生活,莫昭平先下了結論。職場上的「文青女」莫昭平退休後變成「運動咖」,每天花1到2小時跑步、踩飛輪、練核心以鍛鍊身體,假日則爬山或騎車,運動帶給她健康和活力。她也同時參與了5個義工,像是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員、Openbook志工,服務讓她做有意義及價值的事,「看似為了別人,其實受益最多的都是自己。」莫昭平強調,第三人生要過得豐盛,需要強壯的身心,「身要鍛鍊,心也要。」她認為,上了年紀更要用智慧得到幸福,她積極正向迎接生活難題,時時保持自我覺察,學著放下,用「減法」過生活,不要為小事抓狂。李金蓮則退休得比莫昭平更早,退休生活也比莫昭平更專注而安靜。9年前,56歲的她工作年資已達退休門檻,但年紀未達,離開職場後雖有些工作機會找上門,她都推辭了,選擇做真正喜歡的事:寫作。李金蓮從國中就夢想成為寫作者,年輕時也曾經出版了小說集,但後來因為工作和家庭放棄了寫作。55歲那年,李金蓮感受到生命的迫切感(母親59歲就過世了),她擔心,如果沒有完成少年時的願望,等於白白活了。於是她放下工作,回頭尋找少年之夢,「這是我的第一人生,而非第三人生。」而參與Openbook的工作,她認為是自己在出版閱讀領域的「江湖責任」,「我是從很小的個人、挪出很小的一部分,陪伴月英和她年輕的同事們。讓他們在艱苦的編輯工作中,感受到有人陪伴,不覺得太過孤單,僅此而已。」「熟年是金秋,你可以不會寫詩,但應該要把生活過得像一首詩,努力成為更好的人,身邊的人也會因此而幸福。」莫昭平如是說。這兩位女性,退休之後不退也不休,刻意經營熟年金秋。在人生邁入第三人生之際,她們仍然持續工作,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夢想與意義感,做開心的事、想做的事、感到幸福的事。本版與聯合報「橘世代」周報合作 前一篇文章 台灣癌症之母 88歲救人腳步不歇 下一篇文章 方文琳健身健心 跑出正能量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看前輩搶救生命 魏國珍走向外科之路肺癌權威陳晉興 每年執刀1400台林彥雄行醫花蓮 從小鎮醫師到院長蔡景耀醫病醫心 助病人重見光明心放寬常感恩 隨遇而安珍惜當下自在人生下半場 秦漢享受一個人 作者其他文章99 歲騎士郭深森環島 全家相伴逐夢斜槓部落客嫺人 退休不退場莫昭平、古競祥 退休相處練習曲 磨出幸福時光只要外婆快樂!家族齊心出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