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油電水價恐怕在選後一次大漲,並評論「強壓物價,小民只會更痛」。
儘管國際油價節節高漲,央行也承認台灣已面臨輸入性通膨,不過,台灣的公用事業價格不動如山,但國營企業卻虧損連連,也就是說,國人雖使用較低廉的油電水,卻要以稅款貼補,在實質上,並沒有因公用事業價格沒調整,而享受到好處。
其實,財經官員也明白,調整公用事業價格勢在必行,但面對總統大選的敏感時機,只能「以拖待變」,在新政府上台後,再面對「反映真實價格」的現實問題。
筆者認為,過去政府因台灣經濟尚未成長,公用事業價格攸關民生,而特許「只此一家」,由國營事業經營,優點是避免價格動盪造成人民負擔,缺點是缺乏競爭、無法反映成本,造成國庫必須補貼。
為今之計,除了提高經濟成長率,避免通貨膨脹加重民眾負擔,及檢討公用事業政策,反映真實成本外,民眾也要改變生活習慣,因為國際原物料高漲,已是難以扭轉的趨勢,公用事業勢必調整價格,才能反映成本,這是不論誰執政都必須做的事,只有節約才能減低物價的衝擊。
阮肇(台南市/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