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提醒,麻辣鍋等鍋物湯頭,與辛辣重口味食物,含鈉量過高,常吃會導致骨質疏鬆。圖/pexels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人愛吃火鍋,不分季節,也不分老少;中醫師提醒,麻辣鍋等鍋物湯頭,或重口味辛辣食物,不僅含鈉量過高,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會導致骨質疏鬆。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傳統醫學部主任黃中瑀表示,骨質疏鬆症常是無聲無息地進行,毫無預警。有時病人已出現自發性骨折卻仍無任何症狀,其中腰痠背痛,是早期常見症狀之一,臨床病人大多因突發性骨折引致的劇痛而求醫。
根據調查,50歲以上女性約每3人就1人有骨質疏鬆,男性每4人有1人;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第一年的死亡率可達20%。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髖部骨折病例發生率,在65歲後有明顯增加,約1.6倍,且女性患者高於男性;而65歲以上成人骨折增加率為30%,男性增加率則高於女性。
在中醫古籍中,並未有「骨質疏鬆症」一詞,而依病徵及病勢的發展,屬於中醫「骨痹」、「骨痿」等範疇。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主骨生髓,「腎者,其充在骨」。五臟六腑之精皆藏於腎,腎能生髓,髓能充骨。腎虛,是骨質疏鬆症發生的重要原因。
現代人飲食不節,喜歡用「吃」來歡慶與紓壓,而吃麻辣鍋等各式鍋物,常忽略其湯頭不僅含鈉量過高,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會導致骨質疏鬆。因為不當飲食與作息,造成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瘀血阻絡、氣機不暢,成為骨質疏鬆症發病的主因。
黃中瑀提醒,中醫在治療上,主要以針灸及中藥藥物調養。針灸對於疼痛的舒緩,確實可以得到迅速解決的效果。推拿按摩,雖然可緩解疼痛不適,但是按壓力道的控制,必須小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中西醫對骨質疏鬆用藥的藥理觀念或許不一定相同,但是如果能互相配合,常常能達到不錯的效果。」黃中瑀說,熟地、山萸肉、何首烏、枸杞子、龜板、杜仲、巴戟天、山藥為臨床上常用藥材,如果能在中醫師辨證論治的正確診斷處方下,更能達到滿意療效。
今(3)日下午2點到4點,由北市萬芳醫院傳統醫學部主任黃中瑀,與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主任楊仁鄰,在線上有免費視訊課程。免事先報名,可網路查詢關鍵字「瘋中醫 基金會」找到入口,或上「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