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內大腸直腸癌發生與死亡人數逐年增加,依據二○一九年癌登資料顯示,平均每三十分二十二秒就有一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受新冠疫情影響,除了民眾篩檢意願降低,臨床也發現約二成患者,治療時程有所延誤。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陽明交大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這兩年臨床門診發現,早期新確診個案數明顯減少,很明顯是疫情影響,推測未來幾年晚期確診的患者比例,恐因篩檢人數下降而些微上升。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北榮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說,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他統整三大「自覺症狀」,呼籲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時而腹瀉、時而便祕),應立即就醫檢查,此外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祕、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亦是高風險症狀。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兩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八成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呼籲民眾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並維持穩定作息,就算無症狀者也應於五十歲後,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以遠離腸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