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凍生命的樂章》坐亦禪 行亦禪

◎陳宏 |2008.03.10
1867觀看次
字級

我癱躺在床,口不能言,食不能嚥,已進入第九年。

想起民間傳說:當投胎轉世時,總是被十殿閻君召去訓勉一番,順便還問:「你是想手心向上,或向下?向上是人給你,向下是你給人。」

我可能是選了手心向上,自病倒後,靠施捨在感恩中過日子,我覺得在「定」的修練上,還需補強。因此很讚歎永嘉大師所說的:「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意思是說,用功的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功,行住坐臥都可以參禪。

禪是禪那的簡稱,是梵語。翻譯中文是思惟修,又叫靜慮。思惟是反求諸己,不必向外去找,自我思惟修行。怎麼叫靜慮?人的慮就是妄想,妄想不容易停止,妄想不動就是靜。靜慮也就是修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雖然不動,可是明明瞭瞭。靜慮就像水裏有沙泥,沙泥和水混合一起,就看不清楚,靜慮是把沙和泥土沉到底下,也就是把煩惱止住了。

「語默動靜體安然」:語,是言語;默,是不言語;動,是行動;靜,是不行動。體安然,無論說話也好,不說話也好,動也好,靜也好,本體是安然不動。這個體就是我們的佛性,無垢無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所以說體安然。

永嘉大師巧妙地創出了兩個新名詞「寂寂」和「惺惺」,來描述我們心性的兩個特質。寂寂是沉定、沒有妄想,但心過於沉定,就成為昏沉;惺惺是心活潑、有覺照,但心過於活潑,就成為散亂。寂寂雖是昏沉的根源,卻能對治散亂;雖能對治散亂,但久了又生昏沉。同樣的、惺惺雖是散亂的根源,卻能對治昏沉;雖能對治昏沉,但強了又生散亂。所以兩者之間有微妙的相依、相生、相剋的關係。

「以惺惺為正,以寂寂為助。此之二事,體不相離。猶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為正,以杖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後方行;修心之人,亦復如是。」

這是永嘉禪法最重要的法語。人們的心常在散亂中,所以一定要先寂寂,把所有的散亂泯除、穩定後,才能使心發揮惺惺的覺照力量。如果沒有先具備寂寂的功夫,就去提惺惺,恐只是亂想而已。

雖然要先寂寂、後惺惺,但寂寂只是助緣,惺惺才是永嘉禪法的核心與目的。寂寂只能成就定力,唯有惺惺才能切入法性,成就智慧。

永嘉禪法的奧妙,是在寂寂當中,求惺惺的增長,具有「慧」的特質。也就是說,當寂寂與惺惺慢慢增強以後,身心可以感受到輕安、平和「定」的特質。在這種輕安的狀態下,不斷的增長覺照力。

如調琴弦,過緊過鬆,均非所宜,一定要恰到好處,才能發出悅耳的樂音。果若體會此中道理,即平常不起心動念,不受境界影響,事情可以照做,但身心卻保持在清淨自在的境界中。

(劉學慧/整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