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附中生在探究實作課,用手機拍下光源的散射情況。圖/趙宥寧
【本報台北訊】自然科探究與實作是高中新課綱重頭戲,卻有不少學校沒按課程計畫走,但也有學校早在新課綱上路前就超前部署,不僅召集自然科教師跨科共備、整建校園空間,也有教師發現,探究與實作讓學生不再是「紙上談兵」,讓非資優班學生有機會挑戰科展,於課堂培養出探究精神,也成為學生因應未來社會的必要能力。
自然科探究與實作除了要兼顧學生學習進度,也要確保各主題成本低、生活化,且能跨科操作,才能替學生撐起足夠的「探究空間」;在創課過程,讓不少自然科教師吃足苦頭,直呼「好題材不好找」。
台灣師範大學附設高中這學期由物理、地球科學跨科協同的探究實作課,有學生手持紙箱控制外在光源,或讓手電筒隔著有色玻璃紙,探討光源在不同介質中的散射情況。
師大附中教務主任陳雅萍在新課綱上路前,便召集自然科教師討論授課方案,也同步將部分校內空間整建成探究實作實驗室,超前部署替學生準備上課空間;這門課已上路兩學年,師大附中地科教師王靖華表示,即便教師已預見學生的思考路徑,可能會做出失敗成果,但失敗本為成功之母,錯了才會知道那裡需要改變。
另外,新北市錦和高中這學期由生物、物理跨科協同,前八周由生物老師林志昌,帶著學生觀察酵母與不同糖類的交互作用,物理老師則從旁輔佐;即便該班是社會組學生,但在過程中,學生也不斷找上老師問為什麼,從既定主題延伸出的開放式探究,成為這門課一大特色。
林志昌指出,過去確實有老師擔憂社會組學生反應不夠熱烈,但他認為,教師是該門課的靈魂,老師必須「以變應萬變」,這門課帶給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方法與團隊合作,是學生可以帶得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