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情古今--明代織物品種

韋黎明、李小瓊 |2005.11.28
302觀看次
字級

傳世的明代(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絲綢實物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尚有大批保存。明朝永樂、正統至萬曆年間曾數次刊印了《大藏經》,其封面採用的多是從皇家倉庫中選的絲綢,基本上可以代表明代早期的提花絲織品。
 
織物的紋樣風格有的富麗雄渾,有的秀美活潑,品種有花緞多種、暗花絲絨、雙層錦,以及色彩豐富的纈,屬比較罕見的品種,由於許多料子都是整匹、整件的應用,常常附有織物的名稱,織造年月和織匠的名字等資料,因此可較全面也看清當時織物的原貌。

一九五八年在北京定陵發掘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皇后的陵墓,其出土二百餘件珍貴絲綢衣物。一九六三年北京南苑葦子坑一座明墓,也曾出土幾十件高級絲綢衣物,以後各地相繼都有大量明代絲綢發現。這些各地傳世與出土實物,可與明代有關文獻材料相印證,為研究明代絲綢提供了條件。

此外,《明史》中有關明代服飾制度的記載,以及相關史料中的記載,都為了解明代高級絲綢的使用的情況提供了線索。有一本《天水水山錄》記載一位元宰相被抄沒的各類高級絲織品一四三一一匹,另有被抄沒變賣的絲織品二七二八八匹,沒收高級絲綢服裝一三○四件,當時變賣的服裝一七三四三件,是研究明代絲織品的極佳資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