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球淨零建立路徑

文/詹詒絜  |2022.03.26
4372觀看次
字級
低碳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和能源產業有重大影響。圖/Lauren Walker
國際能源署(IEA)在去年5月18日,發表了第一份全球能源系統達到淨零排放的預測路徑分析報告「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盼有助各國制定能源相關政策,甚至立法推動。圖/IEA
蔡總統在去年422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目標。圖/蔡英文臉書

文/詹詒絜

國際能源署(IEA)在去年5月18日,發表了第一份全球能源系統達到淨零排放的預測路徑分析報告「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盼有助各國制定能源相關政策,甚至立法推動。

報告分析了達到減碳目標需要的行動和時程,例如2025年禁售化石燃料鍋爐、2030年新車有60%為電動車等;此外,還分析了低碳及碳捕捉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和能源產業、全球自然資源開採、能源安全等不同面向的影響。

各國紛設訂淨零目標

雖然這份報告提及:所分析及制定的路徑「只是一個而非唯一的路徑」,各國仍可因地制宜訂出自己的「淨零路徑」。無論如何,只要參與行動的國家夠多,仍可能在2050年減少全球碳排1/3──雖然距離淨零排放還有很大差距。

截至目前為止,真正將淨零承諾寫入國內法的國家不到1/4,僅英國、瑞典、法國、丹麥、匈牙利、紐西蘭等少數國家完成立法,但有44個國家加上歐盟已喊出淨零排放目標,加總涵蓋了全球70%的總碳排和GDP,其他國家則仍在觀望,或摸索該如何達成。

工作機會將大幅增加

翻開這份報告,最吸睛的預測,莫過於這套路徑不僅能讓2030年的世界經濟規模比現在多40%,能源消耗也同步減少7%,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完美脫鉤!

報告還預測,到2030年為止,全球可以因此創造1400萬個就業機會,發展更高效能的電器、燃料電池運具,以及建築節能改造上,更額外需要1600萬個工人。

不過報告也坦承,轉型中會有工作機會流失。2050年化石燃料在目前能源總供給量的占比中會從4/5下降到只剩1/5,隨著大規模的淘汰,估計會減少500萬個工作,此時正義轉型就必須進場,輔助工人轉換職場。

乾淨能源為成敗關鍵

此外,要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乾淨能源技術在2030年能不能被大幅提升及採用,將會是成敗關鍵,這包含太陽能和風能的裝置容量要提升為現今的4倍,電動車銷售量須為現今的18倍,而且GDP能源強度每年要改善達4%。其中在電力部門去碳化中,若一切順利照劇本走,2050年幾乎90%的電力將來自再生能源,而太陽能和風能就占了70%。

至於能源終端用戶,2030年工業和交通部門碳排會各降20%,建築部門則會少40%;到2050年,三巨頭的減排幅度可以各自來到90%,完整脫碳。

善用氫能與碳捕技術

不過報告也指出,即使立刻停止投資化石燃料相關產業,2050年化石燃料也不會完全消失,而使用年限可達10到20年的燃油汽車、天然氣供暖設備也仍會存在,因此從禁售到完全淘汰,必須花費數十年。

因此,若想要巨幅削減碳排,工業部門得仰賴氫能和碳封存及捕捉技術。其中2050年氫能的量會是現今的6倍,一半會用於重工業(主要是鋼鐵和化學品生產)和交通上。

大家可能會疑惑,氫能又分綠氫、灰氫、藍氫,如果都是用灰氫來生產,怎麼達到減碳效果?對此,報告裡特別強調,2050年有2/3的氫能必須是低碳的,也就是用電解方式製造,而且成本會比現在少3倍,以利量產。

未來新車6成電動車

交通部門的去碳則要靠電力化,2030年的車輛銷售有60%會是電動車(2020年電動車銷售僅占5%),公共充電站也要到位,設置將多達4000萬支;其他像是航班數量要減少12%、20~50%的汽車旅行轉換成透過公共運輸、自行車進行,都是減碳助力。

必須要提的,還有這次報告在建築部門提出一個新概念:準零碳建築,也就是計算一棟建築碳排時,需涵蓋建物營運、搭建、和材料生產製造幾大階段;如此要低碳,建築就得具備良好的被動式設計、整合當地的再生能源、使用低碳建材,甚至可以成為分散式能源的一環,為韌性電網貢獻己力。

2成舊建築零碳翻新

扣合著淨零目標,2030年全球應有20%的既有建築需要翻新,2050年超過85%的建築需遵守準零碳建築能源法規,住宅建物翻新速度每年要達到2.5%才行(目前比率小於1)。這樣即使未來全球樓地板面積會增加75%,排放量仍可被完美削減90%。

最後,就經濟工具來看,少不了用碳定價去刺激各部門的脫碳,不過平均碳價於2030年要達到130美元/噸、2050年250美元/噸,效果才能發揮到最好。

(本文原發表於「低碳生活部落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