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球淨零建立路徑 文/詹詒絜 |2022.03.26 語音朗讀 441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低碳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和能源產業有重大影響。圖/Lauren Walker國際能源署(IEA)在去年5月18日,發表了第一份全球能源系統達到淨零排放的預測路徑分析報告「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盼有助各國制定能源相關政策,甚至立法推動。圖/IEA蔡總統在去年422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目標。圖/蔡英文臉書 文/詹詒絜 國際能源署(IEA)在去年5月18日,發表了第一份全球能源系統達到淨零排放的預測路徑分析報告「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盼有助各國制定能源相關政策,甚至立法推動。報告分析了達到減碳目標需要的行動和時程,例如2025年禁售化石燃料鍋爐、2030年新車有60%為電動車等;此外,還分析了低碳及碳捕捉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和能源產業、全球自然資源開採、能源安全等不同面向的影響。各國紛設訂淨零目標雖然這份報告提及:所分析及制定的路徑「只是一個而非唯一的路徑」,各國仍可因地制宜訂出自己的「淨零路徑」。無論如何,只要參與行動的國家夠多,仍可能在2050年減少全球碳排1/3──雖然距離淨零排放還有很大差距。截至目前為止,真正將淨零承諾寫入國內法的國家不到1/4,僅英國、瑞典、法國、丹麥、匈牙利、紐西蘭等少數國家完成立法,但有44個國家加上歐盟已喊出淨零排放目標,加總涵蓋了全球70%的總碳排和GDP,其他國家則仍在觀望,或摸索該如何達成。工作機會將大幅增加翻開這份報告,最吸睛的預測,莫過於這套路徑不僅能讓2030年的世界經濟規模比現在多40%,能源消耗也同步減少7%,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完美脫鉤!報告還預測,到2030年為止,全球可以因此創造1400萬個就業機會,發展更高效能的電器、燃料電池運具,以及建築節能改造上,更額外需要1600萬個工人。不過報告也坦承,轉型中會有工作機會流失。2050年化石燃料在目前能源總供給量的占比中會從4/5下降到只剩1/5,隨著大規模的淘汰,估計會減少500萬個工作,此時正義轉型就必須進場,輔助工人轉換職場。乾淨能源為成敗關鍵此外,要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乾淨能源技術在2030年能不能被大幅提升及採用,將會是成敗關鍵,這包含太陽能和風能的裝置容量要提升為現今的4倍,電動車銷售量須為現今的18倍,而且GDP能源強度每年要改善達4%。其中在電力部門去碳化中,若一切順利照劇本走,2050年幾乎90%的電力將來自再生能源,而太陽能和風能就占了70%。至於能源終端用戶,2030年工業和交通部門碳排會各降20%,建築部門則會少40%;到2050年,三巨頭的減排幅度可以各自來到90%,完整脫碳。善用氫能與碳捕技術不過報告也指出,即使立刻停止投資化石燃料相關產業,2050年化石燃料也不會完全消失,而使用年限可達10到20年的燃油汽車、天然氣供暖設備也仍會存在,因此從禁售到完全淘汰,必須花費數十年。因此,若想要巨幅削減碳排,工業部門得仰賴氫能和碳封存及捕捉技術。其中2050年氫能的量會是現今的6倍,一半會用於重工業(主要是鋼鐵和化學品生產)和交通上。大家可能會疑惑,氫能又分綠氫、灰氫、藍氫,如果都是用灰氫來生產,怎麼達到減碳效果?對此,報告裡特別強調,2050年有2/3的氫能必須是低碳的,也就是用電解方式製造,而且成本會比現在少3倍,以利量產。未來新車6成電動車交通部門的去碳則要靠電力化,2030年的車輛銷售有60%會是電動車(2020年電動車銷售僅占5%),公共充電站也要到位,設置將多達4000萬支;其他像是航班數量要減少12%、20~50%的汽車旅行轉換成透過公共運輸、自行車進行,都是減碳助力。必須要提的,還有這次報告在建築部門提出一個新概念:準零碳建築,也就是計算一棟建築碳排時,需涵蓋建物營運、搭建、和材料生產製造幾大階段;如此要低碳,建築就得具備良好的被動式設計、整合當地的再生能源、使用低碳建材,甚至可以成為分散式能源的一環,為韌性電網貢獻己力。2成舊建築零碳翻新扣合著淨零目標,2030年全球應有20%的既有建築需要翻新,2050年超過85%的建築需遵守準零碳建築能源法規,住宅建物翻新速度每年要達到2.5%才行(目前比率小於1)。這樣即使未來全球樓地板面積會增加75%,排放量仍可被完美削減90%。最後,就經濟工具來看,少不了用碳定價去刺激各部門的脫碳,不過平均碳價於2030年要達到130美元/噸、2050年250美元/噸,效果才能發揮到最好。(本文原發表於「低碳生活部落格」) 前一篇文章 繼續暖化 全球將面臨多重氣候風險 下一篇文章 2050 淨零靠減碳技術達標 熱門新聞 01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種族和諧日2025.07.3002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 回山尋根演奏2025.07.3003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04臘腸狗吃飯 堅持帶好友共享2025.07.3005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6菲律賓慈恩寺 祈觀音護佑佛光寶寶2025.07.3107【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8味覺圖有謬誤2025.07.3109藝術翻轉醫院 療癒心視野2025.07.3010里約佛光人親子慢跑 共享美好時光2025.07.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交通號誌 夏日減秒因應 未來建築潮流 和小生物當鄰居倫敦空汙地址 改變歐洲房價網購減碳 從包裝循環利用做起 作者其他文章打造淨零建築 節電 降排 省水 減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