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幸蕙
從一名愚拙遲緩的跑步新人,到一名樂在運動的馬拉松跑者,那是我生命中一個史詩等級的里程。
一個陌生開發、進入深水區的人生體驗。
有一句揭示人性真相的話這麼說:「你心裡雖然願意,但肉體卻是軟弱的。」
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也有這樣的詩句:「我是我自己的障礙。」
但,障礙總是要突破,也必須突破!除非我們選擇放棄,徘徊在低谷;除非,我們對自己愛得還不夠,總想逃避艱難的考驗。
因此,一旦「跑步」這個生命程式,在歲月中被啟動,那麼,對任何一名跑者來說──如何顛覆前述那揭示人性真相的話,和辛波絲卡所言?如何克服軟弱的肉體、意志,跨越「我」這個最大的障礙?便成為跑者生涯中,最富挑戰性,也最有意義的功課了。
進行這極富挑戰性的人生作業,我是從0開始的。
雖也高度自我懷疑,但為了愛自己,也幸賴自我提升的成就動機始終都在,因此從初始的0跨步而出,跑步距離遂終能緩慢漸進至其後的100公尺、200公尺……1公里,且再逐步向上攀升至2公里、3公里……
不斷自我刷新,令人有一種重建自己、生命再發現的快樂;透過流汗,排出負能量,身心獲得正面回饋,成就動機也就更強化了。
然後,當一場9公里路跑與半馬、全馬合併舉行的賽事,適巧在台北市舉行時,懷著躍躍欲試的心情,我報名了有生以來,第一場短程路跑賽。
所謂比賽,對跑者而言,最大的意義,或許便是讓她/他的自我訓練,有明確具體的目標吧!
因此,就我而言──
開始製作個人訓練表。
漸漸增加里程數。
逐次寫簡單的跑步手記。
比賽那日,在9公里賽道上,跨出平日步伐,並懷低調喜悅,為自己成功抵達終點,輕輕鼓掌。
然後回家將號碼布、成績證明珍藏於心愛的櫥櫃──遂成為我路跑處女賽的全部記憶。
而翌年,當9公里賽事里程增為10公里時,我再度開心製作訓練計畫表,二度參賽,且在比賽過程中,以不可告人的心情偷偷自問:「有沒有可能,明年,啊,參加半馬賽,去跑21公里?」
望向淨藍高遠的晴空,當內在成就動機如熱血翻湧之際,我如此告訴、回答並鼓舞自己:「半馬21公里,不過是10×2再加1呀!只要像過去那樣慢慢增加里程數,達標應無問題啦!自古成功在嘗試,胡適不是這樣說嗎?」
於是,我決定在自己的跑者之路上,向前推進,去挑戰這不曾夢過的里程!
我特別為自己買了一個可顯示跑步距離、時間、步數、心跳數等資料的智慧運動手環。
再次製定新訓練計畫表,以「每月增加1或2公里之跑程,直至21公里」的進度,去進行不專業,但符合自己體能的目標管理。
如今,翻閱手記,我看見自己當年如此寫著:
‧8月15日,跑15公里,以歷史新高做為生日禮物送給自己。
‧8月21日,跑16公里,決定報名「太魯閣馬拉松」半馬賽。
‧8月28日,跑18公里,123分鐘,因換穿新鞋,跑完腳底竟磨出血水泡。
‧9月8日,終於跑出21公里,144分鐘,哇,超開心!
……
就這樣,照表操課,那年11月,以137分鐘成績,我在太魯閣完成半馬處女賽。
其後,直至決定不再參賽為止,我共完跑了七場半馬賽,其中有兩次,因是極小規模的地方性比賽,參賽者少,且按年齡分組,竟意外獲得高齡組獎牌。
我把這兩塊獎牌放在書房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偶爾看見,好玩有趣外,但覺溫暖。
因為那兩面獎牌並不代表什麼,但卻高度傳達出一種支持、鼓勵你樂在跑步的美好情意。
不知是誰這樣說:
「你比你自己知道的要強,你能完成的事比自以為知道的要多!」
從0到21。
從一個跑步素人,進化為半馬跑者後,我想,我終於明白了這句話。
若說跑步使改變發生,那麼,我想,第一個改變,就是使人在自我訓練中,真正啟動了生命正能量,並讓她/他跨越了「我」這個最大的障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