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23日凌晨發生芮氏規模6.6地震,震央附近的豐濱鄉,台11線有零星落石。圖/中央社
玉里「玉興橋」的預力梁昨天凌晨被大地震震損,從空中鳥瞰現場畫面,怵目驚心,工程人員在現場加緊趕工,希望趕快恢復通車。圖/劉學聖
【本報台北訊】昨天清晨1時41分,花蓮近海發生規模6.6有感地震,全台有感,最大震度台東6弱,花蓮也有5加。相隔2分鐘、1時43分又發生規模6.1餘震,嚇壞不少人。中央氣象局說,昨天是該地區49年來最大地震,也是921大地震以後,扣掉隱沒帶型地震排名第4的強震。昨天截至晚間7時,共68起有感餘震,若加上規模小於3.5的無感餘震,已有逾150起餘震發生。
花蓮玉里鎮正在拓寬跨越秀姑巒溪的玉興橋兩側,在上周六才剛吊掛完成的32根預力梁,因劇烈搖晃,有28根側翻、斷裂,1根約150萬元,估計損失4、5000萬元,工程單位緊急封閉檢修,初步未發現問題,預計今天上午8時通車;連結台東、花蓮的台30線玉長公路也因強震出現百公尺龜裂,封閉搶修在昨天下午4時30分恢復通行。
而地震除造成玉長公路受損,省道台23線及台11線,也有多處邊坡被震坍方,甚至有巨大石塊滾落馬路上,所幸都未砸到車輛,公路單位也都在昨天中午前清除,恢復通行。

專家:餘震持續多久難判斷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說,該起地震震央位在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歐亞大陸板塊位置,是破碎帶,雖然是地震好發區,但以往該地區並沒有像北邊靠花蓮那麼多地震。不過由於該處碰撞點本身2個板塊剛性就比較大,累積能量比較多後就容易破裂。花蓮地層扭來扭去,要隱沒又要轉彎,當能量變形累積就需要釋放能量,會先找容易釋放的地方釋放。當一連串能量持續釋放加上累積時間長,便造成昨天凌晨地震加上餘震遠遠超過該地區先前釋放能量。
陳國昌說,我國近期比規模6.6大的地震,有2006年屏東外海規模6.9的雙震,當時把附近海纜都震斷;再來是2009年花蓮外海有個規模6.9的地震;2019年宜蘭外海則有規模6.7的地震。
陳國昌說,該次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當巨大,所以未來餘震要持續到多久,很難去判斷。由於主震規模高達6.6,且附帶相當多大規模的餘震,中小型餘震預計持續12個月,甚至1年之後有中型餘震發生也不會驚訝。
氣象局:恐進入地震活躍期
氣象局說,截至晚間7時,共發生68起規模超過3.5的有感餘震,若加上規模小於3.5的無感餘震,已有餘150個餘震。中型餘震數量非常龐大。3天內還有可能出現規模5到6餘震,至於規模6以上餘震應該是不會再發生。
中央氣象局指出,台灣不排除進入地震活躍期,世界上尤其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也趨於頻繁。不過卻有專家不認同,該專家指出,昨天地震序列只是演繹了海岸山脈造山運動過程,是400萬年間透過上萬個規模6以上的地震擠壓而成。是很常見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