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波分析偏頭痛 提前找出適合預防性藥物

 |2022.03.23
2186觀看次
字級
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蕭富榮表示,透過腦波分析偏頭痛患者資料,未來有機會應用於預測藥物療效。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台灣約有200萬人為偏頭痛所苦,陽明交大與台北榮民總醫院團隊研究發現,透過腦波分析,有機會提前幫患者找出適合的預防性藥物,有望提升治療成效,研究成果也登上國際期刊疼痛(PAIN)。

科技部22日舉行研究成果記者會,在「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支持下,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中心及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陽明交大醫學院副院長、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署君帶領下,進行一系列頭痛與疼痛相關臨床研究。

王署君表示,根據最新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過去30年間偏頭痛高居導致失能疾病的第二位,偏頭痛發作時可能每次持續4到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影響生活與工作。根據團隊調查,台灣大約有200萬人患有偏頭痛,盛行率高,其中女性患者又是男性患者的3倍。

示意圖/unsplash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傳統上民眾可能服用止痛藥來治療頭痛,但可能治標不治本,如果每月頭痛超過4天時,應該考慮採取預防性治療,預防性藥物有7到8種,實際上該用哪種藥物,希望提前更快速幫病人找到有效的治療方式。

陽明交大腦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蕭富榮表示,團隊蒐集、分析72位臨床偏頭痛患者的資料,使用藥物舒腦進行為期3個月的治療,再來比對治療前後的頭痛情形、情緒壓力與腦波資料,結果發現,病患大腦視覺區的α波強度無異常強化時,治療後頭痛頻率明顯改善的機會是有異常強化者的8倍。

王署君表示,後續還要設計更輕便的穿戴式腦波裝置,同時擴及更多不同的偏頭痛預防性藥物以及擴大病患試驗規模。未來應用上,目標是讓偏頭痛患者在接受預防性治療前,先測量5分鐘腦波進行評估,幫助判斷後續該使用哪種藥物,預估2年後有機會在門診應用。

科技部生科司司長陳鴻震表示,科技部過去10年長期支持神經科學專案研究,包括基礎研究、設備部分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20億元,明年也會推動新一期為期4年的腦科技計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