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價格上漲,農委會日前釋出一萬噸公糧,並將至五月每周釋出一萬噸,以十三萬噸平抑價格,官員表示,小麥價格上漲六成、麵粉八成,而產地稻穀約漲一成五,顯示「稻米上漲幅度受到控制」,但筆者認為,這種態度太樂觀了。
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曾預言,世界會因人口膨脹而糧食短缺,但十年前糧食產量過剩,使經濟學者認為預言失靈,如今,由於新興國家的崛起、氣候異常,與替代能源的需求,使農糧供給出現缺口,使大國到處搶米,價格自然飆漲。
但政府對國際農糧價格上揚的因應措施,沒有長期規畫,先前對麵粉價格上漲,採消關稅及營業稅因應,但仍無法反映在進口麵粉價格,甚至因標購進口麵粉不順,傳出七月可能缺料的消息,使得國內對麵粉需求更吃緊,民眾改吃米食,卻發現米價也上漲,真不知要拿什麼填飽肚皮。
政府處理糧食問題的態度,不論是以貨幣政策平抑進口物資,或以稅賦政策降低成本,只不過是短線操作,而且是杯水車薪,就稻米價來說,農糧官員認為台灣有公糧制度,可穩定市場價格,無非是自我安慰。
台灣加入WTO後,進口稻米價遠比本土稻作成本、價格為低,加上產量過剩,農委會以補助鼓勵農民休耕,造成稻米多半是進口,如今卻因出產國供應量減少或禁止出口,加上大國搶米,使國際米價格迭創新高,而國內稻田卻休耕,不但形成價格波動,未來供需也有危機。
農政單位須及時鼓勵復耕,並建立安全存糧制度,否則公糧見底時,問題將一發不可收拾。
頭家(嘉義市/食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