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損,字子騫,魯國人。不只孔子讚美他有德行,《二十四孝》裡也載有他的事蹟。
 《說苑‧韓詩外傳》中記載他的孝行,大意說:閔子騫母親死後,父親再娶,繼母又生兩個兒子。繼母虐待閔子騫,寒冬讓他穿單薄的蘆花絮衣,自己的小孩卻穿得很暖和,父親發現後,要休去後妻,閔子騫勸諫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繼母因此感動而悔改,變成公平的慈母。
《說苑‧韓詩外傳》中記載他的孝行,大意說:閔子騫母親死後,父親再娶,繼母又生兩個兒子。繼母虐待閔子騫,寒冬讓他穿單薄的蘆花絮衣,自己的小孩卻穿得很暖和,父親發現後,要休去後妻,閔子騫勸諫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繼母因此感動而悔改,變成公平的慈母。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還傳出了:「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的歌謠。他沒有圖快一己之忿,而且諫留繼母是有主張的,那就是保全全家,於是乎這個家庭變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老實說,處人倫之變而行孝,最是難能可貴,所以孔子也讚歎他是孝子,說:別人對於他的父母兄弟,都沒有非議的話語,他的齊家,是積於中,形於外,真正是「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了。
《史記》上,司馬遷說他守身自愛,不出任權臣的家庭,也不接受政治敗壞國君的俸祿。有一次,季康子派人來請他做費邑的宰官,他向來人說:「請為我婉言辭謝,如果再來徵召我,我一定在汶水之上,隨時會避到齊國去!」言辭委婉,意志堅決,這是他兼潔自持,鄭重「出、處」的風格。
關於他的識見,《論語》中也有記載:魯昭公想重新修建大型倉庫,事情傳到他耳中,他表示:「改作必勞民傷財,不如沿襲舊規,修理修理就好。」孔子聽到了這樣的意見,讚歎他:言無虛發,發必中節。從國計民生著眼,很合於為政之道。
他侍於孔子之側,氣象上總是表現得剛柔得中,和悅而恭敬。也就是說,聽孔子講論,有疑必問,意見不同也會辯論,非要窮究底蘊不可,但是態度上又是和言悅色的。他為學的態度與對學問的真誠就是如此。
《說苑》上還有一段記載,說他始見夫子,面有菜色,後來又有芻豢之色,是因為剛剛投身孔子門下,學問道理與名利私欲在胸中交戰不已,所以形為之毀,體為之損。之後學養有進,心有定處,就心廣體胖,神色煥發了。這段心路歷程,也許可以給予我們關於學養的啟示。
性情的本質是孝友,加上聖人的陶鑄,宜乎在德行上位列於顏子之後,後人在汶上建「閔子祠」,祠堂對聯是這樣的:「一灣汶水先生志,兩岸蘆花孝子心」,寫對聯的人,應該是懂得閔子騫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