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東漢至六朝期間製作的「立蛙銅鼓」,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胡其瑞
文/胡其瑞
提到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他們的服飾與舞蹈大概都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過,穿著華麗的服飾,跳著曼妙的舞姿,如果沒有適當的音樂,似乎就少了一點什麼。因此,少數民族在樂器的製作上可是一點也不馬虎的。今天介紹的銅鼓就是在音樂舞蹈中常見的樂器之一。
銅鼓是一種流行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與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因此按照樣式與流行的地區,銅鼓又可以分為「滇系」與「粵系」兩個系統。
一般來說,滇系的體積較小,而粵系的體型較大。由於兩廣在古代是「百越」聚居的地方,而百越又有崇拜青蛙的習俗,所以在粵系的銅鼓鼓面上,常可見立體的青蛙浮雕。
除了青蛙裝飾,無論滇系或是粵系的銅鼓,也常在鼓面上有著類似太陽的紋飾,一般認為這是少數民族農業社會對太陽依賴而產生敬畏的表徵。
關於銅鼓的記載,最早見於《後漢書》的〈馬援傳〉。內文提到:「馬援出征交趾,得駱越銅鼓。」交趾是今天的越南,而駱越則是分布在中國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越南北部一帶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因此我們大概可以說,銅鼓的發源地應該是來自中國的南方一帶,而今日最流行銅鼓的壯族,也是分布在這樣的區域中,大抵延續了之前銅鼓的傳統。
銅鼓最初是一種戰爭時用的戰鼓,後來才被運用在音樂舞蹈之上。在比較承平的年代裡,當銅鼓不被用於戰爭的時候,村寨裡的祭祀、召集、婚慶、節日等場合都會看到銅鼓;甚至今日部分的廣西瑤族與貴州苗族,還有搭配銅鼓的銅鼓舞流傳著。
演奏銅鼓時,多半會把銅鼓懸掛起來,由於銅鼓一面是中空的,因此演奏者會一人拿著鼓槌敲打鼓面,另一個人對準中空的那一面,拿著木桶在中空處來回進出,藉此增加鼓聲的共鳴,讓鼓聲有更多的變化。
由於銅鼓以銅鑄造,需要較多的資源與技法,因此擁有銅鼓也是一種地位與財富的象徵。根據《興文縣志》的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明軍鎮壓了川南一帶被稱為都掌蠻的少數民族,得到「九十三面」的銅鼓。當時都掌人說:「上好的銅鼓可以換到一千頭牛,差一點的至少也能換七、八百頭,所以一個人有兩、三面鼓就可以直接稱王了。現在鼓都被漢人奪走,都掌族大概也要沒落了。」由此可見,銅鼓就像商周時代的禮器一樣,象徵著權力,可不是像爵士鼓一般,人人家裡都可以買一組來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