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日前抨擊,少數「外省權貴」一直要把台灣和中國送做堆,不論一中市場或承認中國學歷,「講這種政策的人沒資格當台灣總統」。
「權貴」一般是指具有財富或掌握政治權柄,而且濫用財富與權力,企圖影響政府決策與總體資源分配,以增進自己利益或符合自己價值觀,通常使用時帶有負面意涵。
若從這個定義來看,當下台灣最符合「權貴」定義者,首推因受惠民進黨執政,或一人得道而雞犬升天者,那請問謝先生,你反對的是「外省」還是「權貴」?如果反對的是「權貴」,對一票公器私用、濫權牟利甚至涉嫌貪腐的「本土權貴」,是否也該用同樣的標準檢視?更何況,用手指著別人時,別忘了還有四根手指頭向著自己,你也屬「本土權貴」的一份子。
如果反對的是「外省」,請問與權勢、財富無涉的社會中下階層「外省人」,或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早已與一般台灣民眾無異,有同樣的權利義務,說「外省權貴」顯然又是在搞煽動族群的把戲,更與你大談的「和解共生」矛盾,不但暴露你與競選團隊黔驢技窮,只好學陳總統的「族群鬥爭、一抓就靈」路線,自打「與陳總統切割」說法嘴巴。
顯然立委選舉的慘敗,並未讓謝長廷與民進黨當權政客覺悟,還拿「本土政治」標籤當護身符,搞分化族群,顯然選民的懲罰還不夠。
石粹英(台中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