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物價騰漲,尤其民生必需品如麵粉、食油、雞蛋、能源等之價格直線上升,直接威脅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政府當然知道民生艱困的嚴重性,但拿不出有效的紓困方案。針對麵粉的漲價,只能對進口小麥、玉米、黃豆等糧食類物資,採取減低營業稅措施,壓抑上漲價格;至於石油、天然氣及電力事業,因大部分掌握在公營事業手中,政府可用凍結價格方式,暫時停止在一定價格上。但國際價格不斷上揚,凍價只是短期的安定人心之策,並非長遠之計。
減稅當然是降價的一種手段,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一波漲價潮來得太急,自美國次貸風暴後,全球就捲入通貨膨脹、物價上揚的旋風之中。首先遭殃者便是低收入戶,他們平日的生活早就捉襟見肘,如今物價一漲,連果腹都成了問題。日前媒體刊登一則「審查低收入戶挨嗆,承辦人員求去」的報導,這不是一條普通的社會新聞,而是普遍而嚴肅的社會現象。
政府過去為了要壓低低收入戶的比率,訂了許多不合情理的法規,讓低收入戶求助無門。物價上揚使低收入戶占人口的比率也隨之提升,如果還要堅持過去的標準,必然會有一天傳出餓死人的新聞。
今天台灣到底有多少貧戶?內政部以上列標準統計,僅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到八。實際上當然不止此數,有許多隱藏性的窮人,如單親者、受隔代奉養者、失業者、輕度殘障者,因未達到上述標準,並未被列入統計數字,但他們卻生活在饑餓邊緣。
美國不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救助並不理想,但對貧苦大眾卻有一套合理制度。首先,對所有的民生必需品,全部免稅,包括日用的米糧、蔬菜、水果、奶製品、油鹽、調味品等。因為這些基本糧食的消費,貧富並無太大差別。富人與貧者的食量相距不大,富人一日三餐,貧者亦然,不如一律免稅,讓日用糧食停在低價層次,以保障貧者的基本生存權。美國政府發行一種糧券給赤貧者使用,持券者可用面值大約十美元一張的糧券去超市購買日用糧食、蔬果,維持基本生活。美國這套制度乃從人道出發,不是濟貧。
台灣現行法制對低收入戶的審查條件極為嚴苛,目的在防止弊端,但過度嚴格,亦可能導致門檻之外的貧戶求助無門。如果仿效美國之例,不發現金,只給糧券以換取民生必需品,使貧者家庭無飢餓之虞,其他需求則另依其他管道獲得。
我國稅制、社會福利、制度均欠完備。M型社會逐漸惡化,乃稅制所造之惡;貧戶無以為炊,則是社會之恥。未來不論何黨執政,必須從這兩方面努力。政府最近公布了一項稅制改革方案,是以減稅為主要方向,但是否真正有利於未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計畫廢除「促進產業生產條例」,值得深入思考。這種倉促的急就章,究竟誰是稅制革新的獲益者?新政府上台後,必須作深入而仔細的研究,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台灣再製造無數的新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