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測成績公布後,輿論大幅討論國文作文沒人滿分,英文作文卻有四人滿分、滿級分八千六百多人的現象,筆者認為,這種現象有學習心態問題。
社會大眾檢驗教育的「成果」,一直以考試「分數」作為基準,但考生的學習態度、臨場表現,及命題的難易,都影響滿分的「成果」,以「結果論」看待國文無滿分現象,容易落入偏差。
筆者大學念中文系,本應跟著大聲疾呼「救救孩子的中文能力吧」,不過觀察發現,在教育部減少文言文教學,及實施去中國化政策前,高中生考上大學後,國語文能力就已普遍退化,所以國文程度低落不能完全歸咎政治,須深究家長、學生把國語文當成升學工具的偏差心態。
試問,有多少家長有用心營造國文的學習環境?有多少家長、考生把國文當成應付考試工具?
從學生考上大學,就把國文棄如蔽屣,把「搶救國文」當成「莊孝維」來看,答案已很明顯。
目前台灣的教育失之偏頗,不是流於被動,就是流於過動。如果考試不考、老師不教,學生也不想學,這就是被動,過動則是太迷信英語教學的「與國際接軌」、數學教育的啟發智慧等迷思,這種心態暴露了國人看待教育只是滿足考試滿分,使教育發展嚴重失衡。
全國高中生的國文程度是否沉淪,不能以一次學測「國文滿分」掛零來論斷,必須檢視是否呈「常態分配」,但如果學習心態不改,未來學測還是會出現「國低英高」現象。
劉晨(中縣太平/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