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軼事》弗洛伊德的賢內助

◎約翰‧福蘭  |2008.03.03
518觀看次
字級

一見鍾情的愛戀

瑪爾塔一八六一年生於一個猶太人家庭。瑪爾塔八歲時,替報紙拉廣告的父親因欠債不還被送進了監獄。十個月以後,父親獲釋了,以前的老闆收留了他,條件是他必須到維也納的分公司工作。搬到維也納以後,家境有了好轉,但瑪爾塔十八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從那時起,母親最想做的就是為瑪爾塔找一個如意郎君。

一八八二年四月瑪爾塔到弗洛伊德家做客的時候,還不到二十一歲,醫學院畢業的弗洛伊德習慣於一個人在房間裡用餐,以便繼續進行神經病學的研究。但是當晚這個美麗女孩的出現給弗洛伊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瑪爾塔對弗洛伊德也是一見鍾情。

分隔兩地的歲月

瑪爾塔的母親對女兒寄望很高,她不能接受一個貧窮猶太羊毛商的兒子當女婿。但對瑪爾塔而言,這些都不重要,她繼續和弗洛伊德交往。母親發現她一意孤行,便帶她離開維也納。

瑪爾塔將一腔熱情都寫在信裡,每天兩三封,弗洛伊德也都一一回覆。從兩人的書信表明,瑪爾塔十分關心未來丈夫在專業方面的發展,事證如下:

弗洛伊德發現可卡因可能是很好的麻醉劑,他還寫了一篇關於可卡因的論文,但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陪未婚妻,便沒有再做更多的試驗,而由他的一位同事繼續研究,後來發現可卡因是唯一可以用於眼科手術的麻醉劑。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瑪爾塔,弗洛伊德可能會繼續醫學上的研究,但也可能因此不會在精神分析領域獲得如此輝煌的成就。一八八六年弗洛伊德的私人診所開業了,九月份兩人結婚。

相濡以沫的生活

瑪爾塔在婚後的八年裡先後生了六個孩子,由於弗洛伊德埋頭於事業,教育子女的重擔就落在了瑪爾塔身上。她從不抱怨。據說兩人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唯一的爭執是為了做蘑菇的時候該不該把柄去掉。

一九二三年四月,弗洛伊德因口腔癌入院治療,從此,瑪爾塔和小女兒安娜就沒有和他分開過,直到一九三九年九月弗洛伊德逝世。瑪爾塔死於一九五一年,享年九十歲。和弗洛伊德一樣,她的屍體被火化,兩人的骨灰合葬在一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