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日昨提出直航與大陸觀光客開放來台時間表後,再補充他的觀光政策,表示將在就任後四年內,讓觀光產值突破六千億元,增加十四萬個就業機會。
觀光是目前台灣最寶貴的資源,也是最能刺激內需經濟的一帖藥方,不過,有幾個現實問題必須商榷。
首先是兩岸開放的問題,如果不能開放,直航與開放陸客觀光都是泡影,但開放與否不是台灣單方面可決定,因此,必須更審慎地與對岸協商,要避免以意識形態衝撞,尤其是「國家主權爭議」一直並非操之在我。
其次,馬英九提出開放時間表固然是表現誠意的作法,不過,在兩岸協商中不可能「按表操課」,萬一開放時程不能按既定時間表落實,這要歸咎那方?因此,大方向的政策可擬定,但具體的時間表可免,避免造成對岸壓力,降低我方協商空間。
此外,觀光產值突破若干金額的說法,可當成努力的目標,但未必是兌現的支票,畢竟觀光產業是否能發展,人為努力是絕對必要,但發展觀光產值並不在是否要成立專責部會,而是要政府有心推動,才能結合產官學建構完整的觀光產業體系,而且觀光是「看天吃飯」的產業,並受到景氣影響,因此,產值只是目標而不宜當「支票」。
綜觀馬英九的觀光政策,堪稱面面俱到,不過仍要優先整頓內部,改變觀光業者經營心態,打造更優質的觀光環境,並要與對岸協商時降低敏感層次,才能徐圖使觀光產業成為振興台灣經濟藥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