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車票沒有英文字,網路訂票也沒有英文版,外國觀光客被整得團團轉,更糟的是,沒英語廣播、英文指標,走錯月台,比手畫腳到處求救,但櫃台與站務人員英文能力不足,只會說sorry。
我想,外國觀光客不會再來台灣了,我這麼肯定,因為台鐵人員只有說:「這個…沒辦法!」台鐵副局長甚至說,車票改版是大工程,只能一步步來,外國觀光客暫時只能以「土法煉鋼」闖通關。
車票改版是大工程?「喂,老外,請你繼續土法煉鋼…」,老天!什麼是官僚、政府無能,已展現無疑。
到戲院看電影,放映前有新聞局(教育部?)的推動說母語廣告,這當然是好的,但母語只是閩南人的台語嗎?其他不談,原住民該說誰的母語?閩南人在台灣占多數,就要大家說他們的「母語」,不也是一種文化、語言霸權?
我無意談母語政策,只從發展經濟、觀光來看,「建立英語環境」絕對是當務之急。民眾若想像自己是外國人,就可發現,想走遍台灣各大小觀光景點,不迷路才怪,去過峇里島的人都知道,那裡是個英語世界,小販、計程車司機都會說英語,儘管不靈光,至少能溝通。
除了觀光,台灣人要走出去,要發展經貿,英語能不好嗎?全球化的今天,無論製造業、流通業、傳媒業等大中小企業,幾乎無不與外國有關係,日本經濟愈來愈差,為了提振,日本企業比以往更需要通曉多國語言的職員。
《商業周刊》日前報導:「超過一萬個海外金飯碗,你知道上那裡找嗎?」提到是亞太地區的新加坡、日本、南韓、紐西蘭、澳洲等,有超過一萬個職缺,新加坡薪水是台灣一倍半到兩倍,日本也約兩倍,但跨國人力資源公司卻未接過台灣人的求職信,除了不知道如何找國外工作,英語能力也是障礙。
如今連想去同文同種的大陸發展都有困難,因為他們需要的人才是「國際人」。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的觀光政策,包括設立旅遊發展局、三百億觀光發展基金、文化觀光部提升觀光事務層級,業界普遍認為切中要點,但我要提醒,須把「建立英語環境」當首要任務,教育部加強學生英語學習,經濟部、觀光部加緊培訓英語人才,當然最簡單的就是「台鐵車票改版」,這絕對不是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