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不是病嗎?為什麼當病人聲淚俱下描述屢為頭痛所苦時,醫生卻無法感同身受?
前婦幼醫院家醫科邱德威主任認為,病人的表達能力各不相同,對頭痛的描述也千奇百怪。有病人形容:「頭痛時像被雞啄到的感覺」,真是高深莫測,只能意會。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醫師有用的訊息,當你頭痛時,請根據以下的重點,把頭痛的情況記錄下來,這對診斷會很有幫助。
1.頭痛時間:什麼時候開始痛的?頭痛多久了?以前有沒有類似的頭痛?
2.頭痛部位:哪裡最痛?壓會不會痛?鼻竇、眼睛會不會壓痛或敲痛?
3.頭痛性質:痛的感覺是悶痛?跳痛?刺痛?劇痛?
4.頭痛先兆:頭痛前是否有症狀或不適?
5.頭痛強度和間隔:可以從1分評到9分,分數越高越痛。
6.痛的誘發:頭痛的可能原因?頭痛前在作什麼?
7.痛的緩解:有沒有發現治療自己頭痛的方法?頭痛後有吃藥嗎?
8.相關因子:頭痛和月經有沒有關係?最近有看醫生或吃藥嗎?
有了以上的相關資料,醫師就有七成以上的診斷把握。不過像年齡、性別、工作等基本資料,病人現在和過去罹患的疾病及服藥情形、過去頭痛的診斷和治療成果,以及對頭痛的解釋,都會對診斷和治療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頭痛時,建議看家醫科或長久信賴的內科醫師最為恰當。問診後,醫師通常會根據所蒐集的資料作一判斷,再考慮做那些身體檢查和檢驗。
多數情況下,腦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昂貴的檢查是不必要的,只要依循醫師的診斷及指示,都能改善疼痛。因此,就醫時最好的態度是:相信醫師,不要一次看不好就換人,應該找相同的醫師多看幾次,把醫師當成可信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