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啓堯
看新聞才知道,教育部在「外公外婆」這組詞彙旁加註「等於祖父祖母」,我心想,不是本來就是這樣的嗎?不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祖父祖母啊!但我猜會有此加註,應該是那個「外」字讓人覺得有疙瘩吧。
在台語裡,爺爺奶奶叫做「內公內嬤」,外公外婆就叫「外公外嬤」,當然,也有比較概括的稱呼,統統叫「阿公阿嬤」。就我自己的成長經驗,我也不太以「外公外嬤」來稱呼母親的父母,但是會在稱呼前加上名字來區別。
像是外婆,我就會稱呼她「雪子阿嬤」(外婆的名字裡有一「雪」字,她年輕時正逢日治時代晚期,當時鄰里間都叫她「雪子」,她也喜歡這樣的稱呼);至於外公,在我母親嫁人前就去世了,所以沒有機會當面叫他。不過,面對爸爸的父母,我就沒有特別加上名字,而是直接以「阿公阿嬤」稱呼。
但話又說回來,稱呼是一回事,親近或疏離,還是得看平時的互動。像我跟我弟妹,就跟外婆──「雪子阿嬤」的感情比較好。
這裡必須強調,我們並非跟奶奶疏遠,她也對我們很好,但相處上就是覺得跟雪子阿嬤在一起比較自在。所以,這時候雪子阿嬤是「外」還「內」,對我來說根本沒那麼重要,就都是自己的阿嬤啊!
雖然我可以理解,詞彙的加註可能有其他含義或扭轉世代觀念的目的,但其實親人之間,重點還是平常的互動與實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