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院會決定由閣揆擔任「穩定物價工作小組」召集人,而國民黨立院黨團也表示,願意支持「加值型營業稅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增訂九條之一條文修正草案」逕付二讀,最快下周三可完成修法,此後政府為因應經濟特殊情況時,對進口小麥、大麥、玉米或黃豆應徵的營業稅,行政院可機動調整,不受最低百分之五、最高百分之十的限制。
這讓筆者想到去年在看到日本的「KY」一詞。「KY」是日文「kuki(空氣)」與「不會解讀(yomenai)」的縮寫,原意是「不會讀空氣」,也就是不識時務,引申為不知民之所欲;這個名詞始於日本前首相安倍時代,當時日本社會的焦點都在年金紀錄是否正確,是否能順利領到年金,但安倍政府的施政重點,卻在修憲和教育法等,和民眾關心的焦點大相逕庭,因此,民間稱不知民之所欲的安倍為「KY首相」,自此名詞廣為流行。
同樣的,國際大宗物資與原物料價格飆漲,嚴重影響國內民生,「穩定物價」絕對是台灣人民的民之所欲,但執政黨政府不僅無視民眾需求,反而一再操弄意識形態鬥爭,全心為總統大選輔選構思所謂的「利多政策」,沒有餘力制定平抑物價有效對策;而在野黨若非大選在即,恐怕也不會有助平抑物價的「大宗物資降稅」的修正案,採大刀闊斧的因應對策。
國際物價飆漲已非一日,為何朝野兩黨至今才發現「大宗物資」營業稅,對民生影響嚴重?甚至為了「獨攬功勞」而區分權責?過去朝野兩黨對立,「黨爭」影響國計民生,如今為了總統大選,兩黨才有為,讓人不得不感慨,台灣的兩個「KY政黨」可與日本的「KY首相」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