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台灣」、「認同台灣」成為總統大選熱門詞彙,但什麼才是「愛台灣」、「認同台灣」?對一個關心環保的小民而言,貴版昨天刊登的「賦予天穿日新義,讓人人做女媧」一文,作者主張的「天穿日的新義,是轉成環保日或愛護地球日」,就是愛台灣的方法。
環境保護基本法第四條規定:「國民、事業及各級政府應共負環境保護之義務與責任。」欲達此目的,最簡單、經濟、有效的方法,就是將環保理念融入傳統文化、節慶、習俗、信仰中。
依我國民情,民眾可能不在意政府的政令宣導,但對神明指示、廟宇決議、當地慶典、傳統文化等多能配合,此一特殊民情若能導向協助推行環保教育和行動,必有成效。
例如客家人的勤勞節儉,就是愛物惜物、惜福觀念的實踐,可用於宣導資源回收、垃圾分類、零廢棄;客家桐花季,可融入森林保育、生物多樣性教育;桃園地區客家庄埤塘可結合水資源保育、水銀行觀念;客家人對伯公(土地公)虔誠信仰,表現對土地、農地的熱愛,可融入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理念。
此外,原住民、河洛及外省的傳統文化、習俗,也可融入環保教育。也就是說,在保存傳統文化時,也傳播環保的觀念,讓其能深入參與者心中,進而轉化為行動,也有助環保機關業務推行,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