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勵馨這一路的轉變,回首過往點滴的紀惠容說,「信仰」是推動自己繼續往前走的最大力量,即使過程中會遇到困難與挫折,信仰也會給她力量,讓她勇敢面對、想辦法克服,不能輕言放棄。
熙來攘往的台北市街頭、車水馬龍的羅斯福路上,矗立著一家用「愛心」堆砌起來的溫馨小店,名字就叫做「愛馨公益店」。這是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前年加盟台鹽,所成立的店舖,不僅第一年開張就達到盈餘近百萬的高獲利,更成功開創了國內非營利組織自籌財源的加盟新模式,藉由大眾的愛心來繼續為勵馨加油,吸引不少上班族、學生特地前來購買相關產品,讓買東西的同時也能做善事,消費與公益融為一體,此舉也讓向來經費募集不易的社福公益團體有了可以繼續走下去的動力,不用再像過去那樣只能仰賴民眾時有時無的愛心捐款。而這個創新模式的幕後推手之一,正是現任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
獲「兒童發展獎」載譽歸國
談到創立「愛馨公益店」的緣起,日前才剛從紐約獲得二○○五年世界兒童獎章「凱洛格兒童發展獎」、載著榮耀歸國的紀惠容笑著說,其實勵馨基金會從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構思有關於社福產業的計畫,由於長年以來,國內非營利組織一直是靠社會大眾的愛心捐款與政府企業協助在維持,因此一旦經濟景氣變差,很多捐款也會跟著縮水,但對社服團體來說,雖然經費縮減,服務卻不能因此而縮水,即使再艱困也都要撐下去。
為此,勵馨才會開始構思如何建立自籌經費來源的方法,於是她和四名基金會董事就各拿出十萬元,共同成立愛馨股份公司,並與台鹽合作,成立愛馨公益店,將獲利盈餘用來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獎金全數捐出 幫助更多兒童
除了開店自籌經費來源外,勵馨基金會更不吝於與大家分享成果與榮耀。身為國內第一位獲得非政府國際組織(NGO)個人首獎的紀惠容在獲獎時強調,這個獎項是屬於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人,因為勵馨能走到今天,都是靠大家的幫忙。她並把獲得的十萬美元獎金全數捐出,提供更多人使用,只要是對兒童身心發展有利的創新、服務計畫,都可申請使用這份獎金,她並以耶穌獲贈「五餅二魚」的故事為例,希望藉由「分享」來讓愛心可以愈滾愈大,嘉惠更多兒童。
對台灣非營利組織來說,要獲得「凱洛格兒童發展獎」相當不容易,入圍資格必須是長年投入促進兒童福利工作的社會人士,而受獎者則必須在提升與改善兒童生活及學習有重大貢獻、其奉獻精神足以作為表率的人,此次紀惠容是從全球近兩百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因此獎項所代表的意義與榮耀不亞於奧運得獎,而這也是台灣第一次獲得這個獎的榮耀。
從春風化雨到針砭時事
因為獲獎,也讓紀惠容一夕之間成了家喻戶曉、眾家媒體爭相報導的知名人物。不過,多數人只了解她是勵馨基金會執行長,卻較少人知道,在未投身社會服務工作前的她,曾是位春風化雨的音樂教師、以及用筆針砭時事的報社記者,不同領域的歷練,也讓她後來在從事社服工作時,更多了一分遠見與宏觀視野。
被問到當初為何會想要轉換人生跑道,感冒尚未痊癒、聲音還有一些沙啞的紀惠容笑著說,其實每一段的工作經歷都帶給她不同的成長與學習,也為她累積繼續往前邁進的能量。
細數這一路走來的點滴,來自彰化員林的紀惠容,從小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很深遠,而或許是受到父親當國小老師的緣故,讓她自小對於當「好老師」抱著一種憧憬,國中畢業後順利考上台北市立師專音樂科,準備一圓教師夢。
畢業後,紀惠容如願進入一所小學當音樂老師。但年輕、喜愛音樂的她,無法理解為何台灣的音樂教育往往是希望孩子能在音樂比賽中奪得名次、發光發熱,而不是希望孩子快樂學音樂。她同時也看到許多並不是真心喜歡音樂的學生,為了比賽而被迫不斷練琴的無奈,再加上當時教育體制的框架侷限,卻又感於自己無力改變,因而在經過一番深思長考後,她毅然決然「出走」,放棄教師工作,重回校園當學生,申請進入師大社會教育系新聞組就讀。
「教育是百年樹人,但透過文字的力量卻可以影響千萬個人。」滿懷熱忱的紀惠容在就讀師大新聞組時,認為相較於老師,媒體工作更具有挑戰性,透過眼睛跟文字,她可以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為歷史做見證、為人民伸張正義、影響更多人。正因如此,師大畢業的她沒有選擇繼續待在教育圈,而是投身媒體界,當一位與時間賽跑的新聞工作者。
投身社福 義無反顧
「寫稿寫到三更半夜,對當時的我而言,可說是家常便飯。」不同於老師的規律作息,初為菜鳥記者的紀惠容一入行就立刻感受到媒體工作的分秒必爭。她笑著說,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只要稿子沒寫完,總編輯就不給回家,為了回家,她只好拚死拚活地寫,往往大功告成時,才赫然發現天空已經露出朝陽曙光。
當時主跑社福團體、社會運動的她,也就是在採訪過程中認識了尚在萌芽的勵馨基金會,埋下了日後的種子。而就在當了七年記者後,紀惠容決定繼續出國深造,在一九九○年前往美國修習自己最愛的音樂,並順利取得碩士學位。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紀惠容忽然在某天接到一通對她人生造成重大影響的電話,話筒那一端傳來勵馨基金會前執行長梁望惠的聲音,詢問她是否願意幫忙勵馨規畫反雛妓行動計劃,語氣裡流露著誠懇與期盼。
「過去勵馨中途之家就像在捕破網,是站在河流的下游接孩子,只能救一個算一個。」紀惠容說,梁望惠告訴她,現在勵馨要從河的下游爬到上游,救更多孩子上岸來。
這一番話撼動了紀惠容的心。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想到聖經上所說「別人因你而得福」的話,讓她決定投身社會公益,實踐基督教「榮神益人」的理念。
加入勵馨後,她開始投入策畫「華西街反雛妓慢跑」,並成功號召了一萬五千多名民眾共同走上街頭,將反雛妓的理念種子散播在社會每一個角落,一起打破雛妓的共犯結構。
「為了反雛妓,當時勵馨許多夥伴都接過黑道打來的恐嚇電話,開頭就是一連串三字經。」談起那時候的「革命運動」,紀惠容說萬事起頭難,但不能因為這條路難走就不繼續走下去;不能因為有黑道恐嚇,就不救這些孩子逃離火坑。
除此之外,勵馨也開始將焦點擺在關懷受到性侵害的孩子身上,推動「蒲公英計畫」、關懷未婚懷孕少女、家庭暴力受害婦女以及提供安置服務、進行兒童自我保護專題教育宣導等等…,藉此將關懷的面向拉得更廣、更多元。
而十七年來,勵馨也從只有幾張床的中途之家,逐漸發展成日漸茁壯的基金會,從河的下游一路辛苦地走到到上游,從收容被迫害少女到推動反雛妓運動、成立愛馨公司、開辦愛馨公益店。
一條沒有盡頭的路.....
「原本當初只答應勵馨要先做一年看看,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十三年。」看著勵馨這一路的轉變,回首過往點滴的紀惠容說,「信仰」是推動自己繼續往前走的最大力量,即使過程中會遇到困難與挫折,信仰也會給她力量,讓她勇敢面對、想辦法克服,不能輕言放棄。
「能來勵馨工作,是我的福氣。」紀惠容說,社會大眾總以為是他們在救助這些孩子,其實是孩子在教他們。從這些孩子身上,她學到了如何身處逆境、而不向環境低頭的勇氣。對她來說,社會服務工作就是一項「有福的志業」,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
不過,儘管勵馨基金會已逐漸步上軌道,但紀惠容還是忍不住有感而發地表示,社會上需要關懷的孩子還很多,需要更多人的投入與幫忙,這條路沒有盡頭,責任還很重大,一定要繼續走下去……。
小檔案
學歷:台北市立師專音樂科、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畢、Valparaiso University音樂碩士
經歷:國小教師、並曾進入中時報系擔任時報雜誌、時報新聞週刊、中時晚報任記者
現任:勵馨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少年權益及福利促進聯盟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