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五辛有多種說法,一般指蒜、蔥、興渠、韭、薤。其中興渠比較少見,有人認為是洋蔥,一說是中藥的阿魏,古代曾誤傳為蕓薹或芫荽。根據《佛光大辭典》的解釋,興渠又作興瞿、興舊、興宜、形虞、形具。《玄應音義》載:「有以興渠為我國之蕓臺,實係誤傳。」因此稱之阿魏藥比較確當。
興渠,又名央匱、阿虞、阿虞截、形虞、興瞿、薰渠、油菜、哈昔尼、臭阿魏、魏去疾、五彩魏等。是阿魏屬植物,根、莖分泌的油膠樹脂,具有強烈而持久的蔥蒜特異臭氣,味辛辣,嚼之有灼燒感,可用作香料或藥材。
興渠在中國並不常見,《宋高僧傳》:「我國不產此物,而產於于闐。」《玄應音義》:「興渠出於闍烏荼娑佗那國。」郭義恭《廣志》:「阿魏,生崑崙國。」段成式《酉陽雜俎》:「阿魏,出伽闍那國,即北天竺也。伽闍那呼為形虞。亦出波斯國。」可見興渠原產於新疆和闐、西藏、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地。
阿魏別名臭阿魏、臭膠,屬於有辛味之蔬菜,為五辛之一,又作五葷,與酒、肉同為素食者禁食之物,修行者應嚴格持守。《大佛頂首楞嚴經》:「此五種之辛,熟食者發婬,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故求菩提者當斷世間之五種辛菜。」若因重病需食用五辛才能痊癒,則可特別開許。
阿魏亦可供食用,常作為香料調味,將之研磨成粉狀,添加在印度菜餚中,如泡菜、魚、小扁豆、蔬菜及辣醬,或製作湯和燉品,有一股特殊濃郁的風味。
將阿魏根莖的漿液乾燥,除去雜質,剁成小塊,為中醫幫助消化、殺蟲解毒的藥物。
《新修本草》謂:「主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癥積,下惡氣。」《日華子本草》:「治傳屍,破癥癖,冷氣,辟溫,治瘧,並主霍亂心腹痛,腎氣,溫瘴,御一切蕈菜毒。」阿魏具有不少藥效,但脾胃虛弱者和孕婦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