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在民間歷來深受百姓重視。在元宵節期間,除了燃燈觀燈、吃元宵、猜燈謎外,民間還要進行歌舞、舞龍、耍獅、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其喜慶熱鬧程度可與春節相媲美,因此人們習慣上將元宵節期間一系列娛樂活動統稱為「鬧元宵」。
最早的元宵節,有說起源於秦漢年間。據有關史料記載,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可見元宵燃燈可推算是從「敬神送年」這一傳統民族風俗演變而來的。
又說,西元前一八○年,劉恒平息呂氏家族的叛亂,恰巧是在正月十五日。劉恒為了慶祝自己平亂的勝利,大赦天下,普天同慶。一時間,各式各樣的彩燈布滿了大街小巷。
另一說是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年間,為了慶祝佛法在中國大放光明,下令全國在元宵節一律張燈結彩,從那時開始,正月十五元宵節也被稱之為「燈節」。
到唐玄宗時,每逢正月十五就在宮廷中用絹絲紮成二十節、高一五○丈的燈樓,上面懸掛珠玉金銀穗墜,錚錚有聲。到了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規定從正月初八掛燈,到正月十七收燈,在南京秦淮河面上,高搭彩棚。朱棣遷都北京後,在東華門開闢了兩華里長的燈市。
到清代,燈節更是盛極一時,花燈樣式更多。
關於元宵節的娛樂活動,史書中有諸多記載:《北史.柳或傳》記載:「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竭資破產,竟此一時。」
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布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婉蜒如雙龍之狀」。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後,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禦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切切,樂聲嘈雜十餘里酘酘又有猴呈百戲……其餘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百端,一新耳目酘酘」。
現在的元宵節,製燈工藝更加先進,演出節目更加豐富,人們觀燈、遊戲、鬧元宵樂趣更高。每年的元宵燈節,不僅吸引了中國的八方遊客,而且還吸引了大批的外國觀光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