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至正」是淵源於北宋哲理學家程頤在《伊川易傳》中所云:
(一)《易經》恒卦九二:「能恒久於中,則不失正矣,中重於正,中則正矣,正未必中也。」
(二)〈易經〉坤卦彖傳:「乾既稱大,故坤稱至,至義差緩,不若大之盛也。」
程子認為「正未必一定是中,中則一定是正」,故「中比正重一級」;而「乾是大哉乾元,坤是至哉坤元」,故「至比大緩一級」。
中比正重,大比至盛,便「以大形容中,以至形容正」,才成為「大中至正」。
後來朱熹的《周易本義》一本其說,所以「大中至正」成了程子、朱子的核心思想。
北宋江緯向徽宗進呈的「大中至正」之道,也就是程子之說。
中正則不偏不倚,至公無私,至大無極,純全而粹美。這些思想,都從《易經》來的。
蔣公中正,字介石,蓋亦取其「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正」,介於磐石之中,安於磐石之正也;故「中正」之名其來有自,「大中至正」,用以彰顯其功之豐績之偉者明矣。
時至今日,論者立場未必中,切合「正未必中」的病弊;器量未必大,也切合「至義差緩,不若大之盛也」的旨意。故「大中至正」,實可為當今為人處世之準則,經世濟俗之良藥也。